暑假里,柳州市多家医院儿科门诊迎来就诊小高峰。近视度数加深、脊柱出现轻微弯曲、体重增长过快、情绪调节能力偏弱……记者走访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健康问题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运动不足。
诊室里的健康信号:
近视、肥胖成 “重灾区”
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以下简称“广妇儿柳州医院”)眼科诊室,有不少市民正带着孩子进行验光检查。据该科主任张建萍介绍,暑期门诊中,约一半儿童因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就诊,且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以前学龄前近视很罕见,现在不少幼儿园孩子已经戴上了眼镜。”
张建萍主任表示,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电脑以及户外活动不足的叠加,是导致近视度数“爆发式增长”的主因。“有效的户外活动可以延缓我们眼轴的增长,抑制近视度数的加深。”她说。
内分泌科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暑期里,因肥胖、性早熟、生长迟缓就诊的儿童数量明显增加。广妇儿柳州医院内分泌科谭建强主任表示,这些问题多与“吃多动少”相关。肥胖儿童因脂肪转化雌激素易引发性早熟;运动不足则会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影响身高增长。部分肥胖儿童还出现血糖、血脂异常,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暑假期间,市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胡怡佳的门诊也格外忙碌。她介绍,科室接诊量明显增多,就诊儿童主要集中在异常姿势、异常步态、脊柱侧弯等问题,还有部分家长为提升孩子学习能力带娃来咨询。“这些问题的诱因很多,其中姿势不良是重要原因。”胡怡佳解释,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或手工玩具时,坐姿不正确且久坐不动,会导致核心肌力下降。“运动时容易出现肌肉代偿、动作异常,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各种脊柱问题。”胡怡佳表示。
与眼科、内分泌科、儿童康复科的“热闹”不同,儿童心理门诊在暑期相对平静。市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刘明俊表示,儿童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更多出现在开学前后或考试前夕,“从假期的轻松状态切换到紧张的校园生活,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变化容易引发应激反应。”
谁困住了孩子的“运动基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宅’了。”多位医生在采访中提到,运动不足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暑假期间,不少孩子仍被补习班、作业占据大量时间,长时间伏案学习不仅影响运动,还可能导致脊柱压力增大,埋下体态问题隐患。
此外,电子产品的高频使用同样也是原因之一。“躺着刷视频几小时不动”成了许多孩子的假期日常。刘明俊提醒,游戏、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会让孩子对需要耐力的运动失去兴趣,形成“越玩越懒”的恶性循环。
对于因学业压力或沉迷电子产品而“不愿动”的孩子,刘明俊建议家长首先要真正起好带头作用,自己先“动起来”。同时,家长要结合孩子喜好选择适当类型的运动,将运动转化为亲子互动。“孩子不爱运动大多数是因为天气热,怕出汗、怕辛苦。家长可以适当避开白天高温炎热,或者鼓励孩子跟同伴一起进行团队类型的运动,让他感受运动过程中与伙伴一起合作的快乐;还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激励体系让孩子更有动力主动参与运动,这样孩子也许会对运动锻炼逐渐产生兴趣。”他说。
医生的“运动处方”:
让运动回归快乐本质
针对暑期儿童健康问题,柳州市医院专家联合开出“运动处方”:核心是让运动回归日常、回归快乐。“运动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规律和适度。”谭建强主任提醒,科学运动要避免“用力过猛”,尤其是肥胖儿童需在专业指导下制订计划,防止心肺或关节负担过重。
张建萍建议,对于近视儿童,佩戴功能性镜片、视功能训练等医学干预需与运动结合,才能更好控制度数;对于脊柱侧弯等问题,则需先经医生评估后再开展针对性运动,避免不当训练加重病情。
从眼科到内分泌科,从体态问题到心理状态,儿童健康的每一个维度,都与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动不是简单的跑跳玩耍,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天然的“健康调节剂”——让眼睛在远眺中舒展,让骨骼在奔跑中强健,让激素在活力中平衡,让心灵在互动中明亮。
全媒体记者 庄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