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07日

光影镌刻龙城志

——柳州摄影40年小记

市摄影家协会40周年年会现场。

柳州摄影四十年图册封面。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摄影师将其引申为“十步之内就有伟大瞬间”,揭示了摄影创作的真谛:快门之下,皆可定格永恒。自摄影进入柳州,这座城市的光阴便在镜头下留下无数永恒瞬间。

1909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用镜头记录柳州风貌,留下最早的柳州城市影像记忆。1910年一个名为张椿萱的人开设“秋水轩影照相馆”,开启柳州商业摄影先河。抗战时期,柳州的照相馆增至16家,1944年开业的艺联照相馆以专业设备和服务成为行业标杆。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照相馆成为时代印记,全家福、集体照承载着为普通人存照的朴素功能。

1985年7月10日,柳州市摄影家协会成立,标志着柳州摄影进入专业化阶段。40年来,该协会从最初58名会员发展到958名,其中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307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52名,42人次在国展、国际展获奖,7人次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形成专业梯队分明的创作群体,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2024年7月,《柳州摄影志》正式发布,为柳州百年光影提供了坚实注脚。

工业叙事:

从机器档案到城市精神坐标

作为工业城市,工业题材始终是柳州摄影的核心。早期工业摄影是历史“流水账”,镜头聚焦厂房建设与生产场景,仅作图像档案。近40年来,工业影像完成从“记录工具”到“精神图腾”的跃迁,形成兼具历史厚度与美学深度的创作体系。

覃守超的摄影作品《钢铁图腾》以黑白光影构建张力,灼热钢花与工人肌肉的视觉对话,赋予钢铁图腾般的灵魂。2018年广西柳州工业成就摄影大展中,李建平的《科技引领新时代》、周家志的《广西首台自产地铁盾构机下线》等作品,将设备精密与匠人专注并置,成为“柳州智造”视觉名片。同年“柳州制造工业影像”工作坊及2019年“柳州创造”东莞展推动摄影向学术深化与全国交流,实现从机器崇拜到人文礼赞、从存档到美学表达、从城市记忆到对话工业文明的跨越。

生态影像:

从风景图解到生态文明的视觉呈现

建国初期的自然影像仅是地理图解,如20世纪30年代“柳州全景”,仅满足对地貌的好奇。当代生态摄影被赋予科学内核与伦理使命,见证柳州从“酸雨之都”到宜居城市的蜕变。

胡锦朝的《和谐之家》展示鸟类生命灵动,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殷武的《翠鸟育雏》用镜头传递自然伦理;李家树的《龙城晨雾》尽显“壶城”灵秀;李济才的《德姆拉山口》获2021年全国航拍大赛特等奖,展现生态摄影在技术与美学上的双重突破。

民族文化:

从风情猎奇到文化基因解码

早期民族摄影困于服饰节庆表象。近40年来,柳州摄影人以“文化考古”的严谨,完成从“展示”到“解码”的跨越,构建民族文化影像基因库。

1997年,赖柳生的《争雄》聚焦融水苗族斗马,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张力,入选第1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实现柳州摄影作品入选该艺术展的零的突破。胡锦朝的《中国侗族在三江》以500余幅作品构建文化工程,跻身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蒋建雄的《尧告村》项目堪称典范,18年跟踪拍摄让影像超越记录功能,被评价为“用镜头撰写的社会人类学文献”。2011年,“风情柳州”旅游民俗摄影展在香港举办,让民族影像成为交流桥梁。

山水意境:

从传统复刻到建构文旅融合生态链

早期,山水摄影模仿国画。现在,是构建影像诗学与文旅融合生态链。

王文伟《柳江晨韵》《彩云逐梦醉漓江》以慢门雾化江水融汇传统诗学;李家树《江山图》尽显柳州山河壮阔与朦胧意境,是自然之美与摄影艺术的精妙融合。窑埠古镇汇聚了239家旅拍工作室,柳州通过举办“紫荆花城 醉美柳州”摄影大展、2025年“青春柳州魅力龙城”青少年摄影展等活动,使山水影像成为城市文旅IP核心载体,推动从艺术建构到代际传承的延续。

从艺联照相馆的黑白肖像到无人机航拍的全景,柳州摄影40年是“人的思想史”与“城市文明史”的共生录。在市摄影家协会958名会员的镜头里,既有工业硬核的温度,也有生态转型的轨迹;既有民族的根脉,也有观念创新的锋芒。正如《柳州摄影志》所启示:真正的摄影史,从来都是人的思想史与城市的文明史。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报道摄影

--> 2025-08-07 ——柳州摄影40年小记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0533.html 1 光影镌刻龙城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