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独峒镇具盘村,蝉鸣荷香漫溢田埂。村党总支书记吴海针身着靛蓝色侗服,举着手机在荷塘边录短视频。镜头里,粉白荷花亭亭玉立,水珠从碧叶间滚落。“家人们看,荷花比去年更旺!咱们的荷田不仅美,底下还藏着宝贝呢!”她声音里带着些许紧张,却掩不住雀跃,“秋天收完莲蓬,泥里的藕带能做酸,荷叶还能包饭!”
短视频发出后,手机提示音不断响起,弹幕飞快滚动:“荷田能拍照吗?”“藕带咋卖?”“能寄广东吗?”吴海针紧盯评论区,笑容舒展。这条“荷花美景”视频上线半小时播放量便突破3000次。看着跳动的数字,她不禁感慨,当了3年村党总支书记了,当年那个习惯踩胶鞋走田埂、蹲火塘拉家常的自己,在开通“海支书”视频号后,成为独峒镇第一个拍短视频宣传乡村的村支书。
“一开始哪敢出镜!”她翻出最早的素材,画面里她攥着衣角,背景是错落的吊脚楼,“总担心蓝布衫、歪发髻不够体面,夹着乡音的普通话怕人笑话。”
“海支书,拍视频让城里人看见荷田,买我们的螺和茶,不比挨家挨户推销强?”村民的鼓励和期待让她鼓起勇气、咬牙坚持,以白墙为背景,对着镜子苦练上百遍开场白,连儿子都笑她比当年学侗歌还认真。
真正让具盘村“出圈”的,是去年冬天那条红薯视频。灶膛火苗映红脸颊,她与村民吴培言、林培良、石培故一同煮红薯。刚出锅,她捧起热腾腾的红薯,用侗话笑道:“这是大地的甜蜜使者嘞!”镜头聚焦金黄薯肉,她掰下一块入口,眼睛弯成月牙:“软糯香甜,入口即化!”视频结尾,4人齐声邀请:“欢迎来具盘,尝最土的红薯!”这条烟火气十足的视频收获2万浏览量。评论区沸腾了:“看着好吃,红薯咋卖?”“这才是接地气的干部!”
林培良激动地说:“以前红薯烂地里没人要,现在成网红,我家一年多赚5000元。”
最让吴海针暖心的网友评论是:“这是带泥的侗族姑娘,人民需要这样的村支书。”她把这句话郑重写进工作日记:“镜头里的泥土味,就是群众最认可的人情味。”
借助短视频宣传和网络销售,她不仅让山货飞出大山,还架起了民心桥梁。吴海针的镜头始终对准实在事:拍原生态山羊,为养殖户梁治江找销路;拍垃圾焚烧炉建造,带村民算清环保账;拍爱心奖学金发放,引来在外打工村民主动捐资助学。在她已发表的31条短视频中,26条直连民生实事,有21条浏览量破万。网友赞道:“海支书的视频没空话,全是老百姓关心的事。”
“拍短视频不是赶时髦,是为村里谋发展。”吴海针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视频台账”记录着每条视频的主题、数据和网友反馈。如今,“海支书”视频号已成为具盘村的“金名片”。从火塘边的“拉家常”到屏幕里的“云相聚”,她借助新媒体打开了一扇窗,窗内是具盘村的青山绿水、侗歌悠扬;窗外汇聚着越来越多人对乡村振兴的关心与期盼。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她以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深情书写着这个时代的“山乡巨变”。
未来,她计划带年轻人拍摄“侗族非遗系列”,将侗绣、银饰、大歌搬上屏幕,还要开直播助农,让稻螺、油茶香飘山外。
本报通讯员
李媛 荣啟 尹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