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江区里高镇板六村,螺因稻而肥,稻因螺而香。返乡创业的市谷之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健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稻螺养殖试养人。如今,他成为柳江区稻螺共育的领头人。他请来科技“外援”,把实验室搬进稻田,让“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冲锋”。一田双收鼓起村民腰包,也叩开乡村振兴大门。
返乡创业:
实施“稻+螺”模式
在板六村木祥屯螺蛳良种繁育和养殖试验基地,连片养殖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肥美田螺贴着稻根缓缓蠕动,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活力。2017年,柳州螺蛳粉“一夜出圈”,在外打拼的兰健勇嗅到行业风口,卷起裤腿下到这片青山环抱的稻田,成为村里第一批实施“稻+螺”模式先行者。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头天撒下的螺苗,隔天就被野杂鱼啃食大半;三伏天热浪炙烤,池塘漂起成片螺壳;稻喜浅水,螺需深水,生长环境需求不同;福寿螺像入侵“敌军”,一夜间就能夺下半壁江山。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兰健勇骨子里的倔劲被激发,坚持不懈地揣摩、实践。
那时,天刚泛青,兰健勇已蹚水下田,水温、水质、螺群动态等数据一项不落,记满厚厚3本笔记;夜幕四合,他还蹲守池埂,借着头灯微光观察螺群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掌握了“稻螺共育”技术,312亩水田,水稻每亩稳产800斤,田螺亩产2500斤。曾经略显沉寂的田埂,如今被螺壳映得银光熠熠。
科技“滴灌”:
把小螺蛳送上产业跑道
“经验只能管好一亩三分地,科技才能铺就千亩良田。”兰健勇把科研院所当作“后援团”,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科技大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科研动力。
2018年,广西科技大学生化学院易弋教授团队把“科技小院”搬进稻螺基地,冬闲田养殖环棱螺的模型从实验室直接应用到312亩水田,稻与螺从“抢地盘”变成“手拉手”,极大促进稻田螺蛳综合种养产业的推广发展。
多年持续的科技“滴灌”,昔日试验田已蝶变为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品牌运营“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标杆,兰健勇的试验基地先后获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柳州市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柳州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等称号。兰健勇把一只小螺蛳送上产业跑道,也为稻螺共育输出可复制的“柳江样板”,让田野长出科技生产力。
携手创富:
教群众技术带头致富
在当选柳江区人大代表后,兰健勇始终牢记代表职责,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他提出关于“优化发展螺蛳产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将履职答卷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作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他返乡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常年为板六村木祥屯、板则屯农户提供3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群众想学螺蛳养殖技术,田间就是免费课堂。
板六村木祥屯村民韦义曾经是他的“学员”,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养殖户,独立管理13亩稻螺田,每年增收3万元。2019年,韦义初到稻螺基地就被满塘蚂蟥难住。兰健勇得知情况后,立即卷起裤腿下田指导,从清塘、晒泥到杀菌配药,每一步都手把手示范。
兰健勇还牵头办起稻螺种养培训班,免费传授螺蛳养殖技术、发放优质螺蛳种苗,推出“技术包教会、成品包回收”的双包模式,并与养殖户签订保底合同。目前,他已累计开展8期培训,参训学员500余人次,示范带动螺蛳养殖面积达6000亩,养殖户每亩增收1500元,板六村的稻螺田正由点成面,在连片沃野里铺展开来。
本报通讯员 韦新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