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9月06日

“南征北战”的九厂

——柳州一家百年企业抗战故事“七日谈”(五)

9月3日拍摄的瓦窑村崖头庙山洞所在的桂林市净瓶山。韦明凤 摄

在朝着历史深处不断探寻时,航空委员会第九飞机修理厂(以下简称“九厂”,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前身柳州机械厂曾用名)与飞虎队的故事,在时光中的烙印越发清晰。

原来,九厂还曾随飞虎队“南征北战”,为其“展翅高飞”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故事要从桂林漓江边上的一处山洞说起。

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工作

这是一场计划已久的探寻之行。9月3日,笔者一行驱车约170公里,从柳州市来到漓江畔的桂林市象山区瓦窑村,寻找一处名为崖头庙山洞的地方。

萌生此行的想法,要从与飞虎队有不解之缘的柳州机械厂(以下简称“柳机”)退休职工李梦秋说起。

1944年3月,16岁的李梦秋考入九厂第七期学员班。彼时,飞虎队已进驻柳州,负责航空机械修理、养护工作的他,因此有了与飞虎队接触的机会。

李梦秋在回忆录《飞虎寻梦》中亦有记录。他写道:“飞虎队都是清一色的棒小伙子,每打下一架飞机,他们就在自己的飞机上画一颗星星,我见过有的上面有5颗星星。”

在九厂学习期间,李梦秋曾和同学到桂林进行短期实践。他在《抗战时期的第九飞机修理厂》一文中写道:“1943年至1944年期间,桂林、柳州等空军基地的飞机频频出击,常给日军以重创。而桂林的几个飞机场,是日本人急于摧毁的目标,其间常发生空战,受伤的美国P-51战斗机和被击落的日本零式战斗机,不断被送进工厂修理。”

那时,桂林第四飞机制造厂奉命紧急生产供飞虎队用的大型滑翔机,因机械修理技术力量薄弱,九厂便派出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机械修理班到桂林。

为避免日军空袭,九厂修理班将重要机床设备安放在桂林瓦窑村崖头庙山洞里,大部分成员每天都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干活。

由于P-51战斗机时速快、威力大,当时能有效制服转向灵活的日本零式战斗机,因此上级对飞机的修理要求特别严格,且要求修理速度更快。李梦秋认为,九厂修理班在桂林空军基地的表现是不错的。

探寻桂林瓦窑村崖头庙山洞见闻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年九厂修理班在桂林工作的山洞现在是怎样一番景象?

带着种种疑问,9月3日下午,跟着导航提示的路线,笔者一行顺利到达位于漓江边瓦窑村的净瓶山。建在山腰处的一座青砖瓦房首先引起笔者注意。

顺着青石板路走上去,只见铁门紧锁。往里看去,部分屋顶已经坍塌。距离瓦房约100米处的山体上有一个蓝色铁皮门,透过手电筒的光,循着门上的缝隙往里看去,山洞内存放着酒坛,在门外还能闻到酒味。

这时,笔者在江边遇到一名80后黄姓村民,便向他打听是否知道这里有一个崖头庙山洞,以及它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一座和飞虎队有关的修理厂。

“没听说过。”黄先生边摇头边指着青砖瓦房说,“这座瓦房以前就是一座庙,我们叫它八娘庙,现在荒废了。净瓶山里确实有山洞,有3个入口,洞里是相连的,我小时候进去玩过。”

说着,黄先生指了指庙旁边的铁门。“铁门里有个入口,蓝色铁皮门也是一个入口,后山还有一个。”黄先生说,以前,洞里用来存放香蕉,后来改成酒窖。他小时候进去玩耍时,还看到里面建有运输轨道。

“半山腰有个小碉堡,墙上有枪眼,听说以前有人在那里捡到驳壳枪。”黄先生描述着他对这座山的了解。

随后,笔者又询问了几名村民,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山洞里曾办过修理厂。由于山洞未开放,内部景象不得而知。不过,笔者在相关记载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桂林市志》记载:净瓶山位于桂林市南郊漓江西岸,净瓶路东端,瓦窑村北面。山西面有莲叶洞,南北对穿;其侧另有一洞,名甘蔗洞、仙蔗洞。山北麓有明代建的崖头庙,又名真妃庙、八娘庙等。

根据地图显示,崖头庙山洞距离桂林原二塘机场旧址约3公里,具备地理优势。据此可以初步判断,李梦秋所描述的瓦窑村崖头庙山洞是位于净瓶山中,它曾见证了九厂修理班协助飞虎队修理飞机的那段峥嵘岁月。

支援各地的底气在哪里?

九厂的足迹远不止于此。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柳州文史专家李乐年表示,飞机维修保障是空中作战不可或缺的一环。抗战时期后勤补给困难,为确保战斗机能顺利升空作战,九厂的技术力量还被调配到昆明、衡阳、芷江等前沿阵地。

在其他阵地需要时,九厂为何能提供支援呢?

在李乐年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飞虎队在昆明、桂林、衡阳、芷江等地均设有基地,但并非每个地方都布局有大型飞机修理厂。九厂所在地柳州水陆空交通便利,便于赴各地支援。其次,九厂实力不俗,从其协助飞虎队完成零式战斗机修复工作就能窥见一二。

李乐年说,柳机成立之初,广西当局欲将其建成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机械厂,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等,同时依托广西航空学校机械班的专业培训,为九厂人才培养、技术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其不仅维修飞机经验丰富,还开展了仿制、自制战斗机等工作,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数。

柳州文史专家戴义开在《树大根深 枝繁叶茂——从几个数字看早年的柳机》一文中写道,1934年至1935年,柳机先后输送40多名学员到英国、日本等国培训、学习,聘请英国、日本等国顾问多人,并购进英国、日本的飞机装备器材。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发力下,当时柳机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等不断充实,并在广西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据一份1931年统计的“资本10万元以上机器制造厂的城市”表格显示,虽然柳州仅有柳机1家机器制造工厂,但柳机的资本已超过广州、苏州、杭州等7地各自城市机械厂资本总和的1倍到3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柳机始终秉承着工业报国的情怀,在其不断朝前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分出柳州拖拉机厂、广西第一机床厂等企业,还调派人员支援广西各地骨干企业,开拓之功不可磨灭,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的摇篮”,为广西机械工业发展基础的奠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朱柳融 荣瑶 周仟仟)

--> 2025-09-06 ——柳州一家百年企业抗战故事“七日谈”(五)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2338.html 1 “南征北战”的九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