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从1300多亿元迈向2200多亿元,区域协同联动、定位互补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加快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垂直领域加速赋能……
“十四五”期间,广东强化规划牵引、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出无限可能。
记者近期在佛山南海采访了解到,“安上了”AI大脑的垃圾焚烧厂,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也为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新动能。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铎说,经过与科技企业的协力研发,“AI垃圾焚烧大脑”在不少瀚蓝的项目上线,如瀚蓝南海绿电项目,应用AI后垃圾焚烧稳定性提升了23.08%。
“我们希望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与解决方案,未来可复制推广至全国,推动环保企业运营进一步向高效化、精细化方向转型。”金铎说。
这是广东企业“人工智能+”的缩影。“十四五”以来,南粤大地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不断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022年,广东印发了《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2024年5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2025年3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推出……
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了规划牵引,提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等措施,“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家居等垂直领域加速赋能。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3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800家。到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22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逐渐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高成长性企业提供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企业梯队。
如今,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区域定位互补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深圳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独特发展优势。”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说。如今,不少工业企业装上了“智慧大脑”,生活服务领域机器人“上天、入地、下海”,“人工智能+”持续掀起热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说,广东将支持更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商业化等方面不断突破,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深化“机器人+”场景应用,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据新华社广州9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