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站是让人捂鼻的粪便污水,出站变成了一汪清水……在市环卫处生化处理站,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城市粪污的“净化”之旅。近日,记者走进该站,近距离探秘污水处理的全过程。
“轰隆,轰隆……”伴随着吸粪车驶过地磅的声音,每天有约110吨的粪便污水从市区各城区收集而来。生化处理站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卸料,粪便污水经过密闭管道,在暂存池静置,然后依次进入粗格栅、细格栅,混杂在其中的布条、塑料袋、碎石块等难以被处理的垃圾被隔离。
整个处理前端就像是一个大号的家用净水过滤器,杂物被逐步隔离,粪污从滚筒微滤机出来后形成水化物质,进入生化反应阶段;而过滤出来的渣滓,经过脱水、烘干,变成生物肥料,实现废物利用。
进入生化反应阶段的污水,水体浑浊、悬浮物多,且氮磷浓度高,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果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网,会对城市水质带来严重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利用不同的微生物来降解水中的杂质和有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在生化处理站,记者看到粪污处理生化反应阶段设有多个池子,分别是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该站工作人员韦宝福介绍,每个池子里都培养着不同的微生物,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应净化水质的方向也不同,“举个例子,给这些微生物命名甲乙丙丁,污水在厌氧、缺氧、好氧、回流过程中反复循环,最终水体中的杂质被‘吃干榨净’。”
在生化反应阶段,技术人员也曾因为培养微生物的问题碰壁,业界通用的“活性污泥法+MBR生物膜法”在柳州出现水土不服。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不同,水厕的高频冲洗极大稀释了粪污,水体中悬浮固体等杂质占比相对较高,经常导致MBR生物膜堵塞,同时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也因为有机物浓度不够导致“饿”死。
为此,生化处理站的技术人员开展多次实验,最终根据我市城市粪污情况改良方案,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一种能让泥水高效分离的方法)代替原有的MBR生物膜法,结合浮阀吸排技术,形成一套“柳州方案”。
“事实证明,我们在降指标与防污染之间找到了平衡。”该站副站长蒋富贵表示,该站使用新方案后,粪污处理能力较此前提升了71%,出水污染物含量同比下降28%,脱氮除磷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在观察池,记者看到经过净化的水从管道里不断流出,水体清澈,掬起一捧水凑近闻,没有明显的异味。蒋富贵说,目前站内排出水质已稳定达到《城镇污水三级排放标准》与《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标准》,在生化处理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城市粪污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净化”之旅。
全媒体记者 李斌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