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0月16日

两封感谢信 万般医患情

——市人民医院康复院区以专业守护+人文温情照亮患者康复路的故事

护士在病房为患者做康复治疗。(本文图片均由市人民医院提供)

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做康复治疗。

“是你们的专业、负责,让我度过了治疗的关键时期,身体也一天天好转。这份感激之情,我和家人会一直记在心里。”近日,柳州市人民医院康复院区(柳州市康复医院)接连收到两封手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患者对医护团队的真挚谢意,更凝聚着医患之间以信任为底色、以温情为纽带的动人故事。

夫妻同院康复:

个性化方案与细节关怀织就温情医疗网

“左下肢有力了,心烦梦呓少了;疼痛缓解了,锻炼有信心了!”80多岁的林先生夫妇在感谢信里,用朴实的文字写下在市康复医院的康复成果。3年前,林先生因大腿骨折术后疼痛难忍,行走需搀扶;老伴张女士两年前脑梗后,留下左下肢瘫痪、左手无力的后遗症,还总被心烦梦呓、吞咽困难折磨,辗转多家医院效果不佳。听闻市康复医院是市人民医院康复院区,有专业团队及针灸、吞咽治疗等特色项目,老两口抱着希望入院。

林先生回忆,医护人员得知二人是夫妻后,立即协调相邻病房,方便他们互相照应。更让他们暖心的是“一人一方”的康复方案——张女士由廖主任团队定制“站床训练+一对一运动治疗+针灸”综合方案;林先生的骨折后疼痛,则通过针灸配合中频治疗。治疗中,细节更见温度:针灸医生每次扎针前都问“哪里最疼”,根据反馈调整穴位,耐心细致;治疗师会主动询问“要不要拍片看骨头”。“既治身体的病,又解心里的忧。”林先生说,正是这份关心让他们倍感暖心,主动写下感谢信,“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医护人员有技术、有温度,把患者放在心上。”

从昏迷到平稳出院:

专业康复团队破解家属护理难题

“我曾因病情感到焦虑不安,但你们耐心帮助我一次次打消了顾虑。”患者白先生的感谢信里,同样满是对医护团队的认可。此前,白先生因严重外伤致颅脑损伤、多根肋骨骨折,术后虽保住性命却陷入昏迷,且因气管切开需频繁吸痰消毒,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家属既无专业护理能力,家中也无条件照护,一时间陷入两难。这时,白先生家属从医生口中了解到市康复医院——作为市人民医院康复院区,这里不仅能共享总院的人才、技术与设备资源,更专注于成人重症术后康复,与白先生的需求高度匹配。

白先生转入市康复医院后,医院第一时间组建“医生+护士+治疗师”多学科协作团队:龙建民主任牵头制定康复方案,将改善呼吸功能作为首要目标;治疗师李宝梁每日到床边为患者震动排痰,还手把手教家属正确的拍背技巧;以林燕华护士长为首的护理团队,不仅严格按临床指南开展气道管理,还同步为患者提供肺康复指导,助力其提升呼吸功能,加快康复进程。考虑到白先生家庭实际情况,团队还优化治疗方案,选用更适宜、性价比更高的康复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白先生成功堵上气管切开管,虽然认知功能仍需后续恢复,但已能平稳出院。

人文关怀不止步:

让患者康复之路更有人情味

两封感谢信的背后,是市人民医院总院及康复院区长期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人文关怀不仅融入诊疗细节里,更延伸至日常服务的方方面面:每月联合残联开展爱心义剪活动,解决患者与陪护人员“理发难”的困扰;推行“无陪护病房”,减轻家属长期陪护的压力;针对行动不便患者,开通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专业护士上门更换胃管、尿管,免去患者奔波之苦;定期举办患者健康教育会,详细讲解防跌倒、防误吸知识,让康复护理从医院延伸至家庭……这些“专业诊疗+人文关怀”的双轨服务模式,让医学技术有了温度,让康复之路充满力量。

纸短情长,信笺虽薄,却承载着医患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在市康复医院,这样的“感谢信故事”仍在持续——这份医患“双向奔赴”的温情,让患者的康复之路不仅通向健康,更通向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庄子莹)

--> 2025-10-16 ——市人民医院康复院区以专业守护+人文温情照亮患者康复路的故事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4548.html 1 两封感谢信 万般医患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