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
林宁简介——
林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技术学校原政委,大校警衔,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原中国书画函大柳州分校名誉校长,广西科技大学书法研习会顾问,老年大学书法教师。
1
见到林宁时,一场洪水刚过,柳州城安然无恙;日趋炎热的气温,适合与人约见。在一个单位二楼的阅览室里,他已经先于约定的时间早到。
开口以“政委”相称,他温和一笑,摆摆手,“一把年纪了,以前是工作。现在就随意吧”,于是改口“林老师”。
许是军人的习惯,林宁无论坐或立,都透露出端正的气息,从骨子里溢出,浑然天成。其目光炯炯,神气健旺,如果不说,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个80多岁的老者。
我们的交谈随意,没有事先刻意准备的提纲。但是他心底有货,无论讲到什么地方,都有内容。林宁一口四川话,在外辗转一辈子,他的乡音仍不改半分,任何时候交流,他坚持用四川话。
林宁幼年时读了四五年的私塾,旧时的私塾全部用毛笔写字,他在那时打下书法童子功的基础。到正规学校读书后,因为写字的功底,他的特长显现出来,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有展示的机会。各种黑板报、书法比赛,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机会和爱好,彼此促进,林宁对书法的痴迷日盛。
1956年,还在校读书的林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以学生兵的身份,进入铁道兵部队。
2
在铁道兵部队里,因为特长突出,林宁长期在部队机关工作。部队宣传部门的工作,需要布置会场、写标语、办刊物等等,那个年代没有背景喷绘制作,一切都需要人力和手工完成,他的书法水平在工作中逐步得到实践和提高。
在宣传科当科长后,工作量大,工作之余,所有学习书法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宣传科一位年轻干事的书法水平很高,林宁发现后,主动找对方交流学习。在发现这年轻干事是大书法家林散之的关门弟子后,林宁如获至宝,交流密集。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林宁也逐步悟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在经历借鉴、模仿的过程后,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谈起自己的经历,林宁记忆清晰,时间的梳理脉络分明。面对我们的夸赞,他一再强调,都是得益于常年坚持书法练习的结果。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部队子弟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铁道兵的一员,林宁跟随部队北上南下,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部队的官兵都以艰苦为荣。正是靠这种超越常人的精气神,他们的部队承担了很多铁路干线的建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辗转山东、山西、云南、四川、湖北、河北等地,最后来到了广西,为祖国建设奉献了一辈子的他们,落脚柳州城,安享晚年。
3
部队里很多人退休后,是有机会回到各自的家乡去,“柳州太好,都留下了”。
“我当然喜欢柳州,这里是书法的沃土,我在柳州结交了很多写书法的朋友。1992年退休后,我的生活更加丰富。”
林宁口中所说的丰富,离不开他喜欢了一辈子的书法。退休后的林宁,依然坚持各种学习。同时,他发挥书法专长余热,到一些学校上书法课。为把课上好,让更多的人能学习和享受到书法的魅力,他做了大量的书法教案,每一堂课都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听过他书法课的人,都有印象。
林宁擅长各种书体,他的书法既有兼容,也有自己的气息。在创作上,他不拘泥于所谓的传统或者是现代的表现形式,只要是能达到书法艺术的美,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至于书法的各种活动,无论大小比赛,还是公益活动,无论是自治区、市级,还是林宁所处的军休干部系统的,他都热心参与。他从不把所谓的资格、名利放在心上,“不计名利,重在参与,拓展视野,不是好事吗?”
林宁反复提到,任何事情,思想要放得开,自己要想得通,这些也是一个人的格局。他觉得,书法更需要格局,格局上来了,气韵才能表现出来,一幅书法作品才算有生命和活力。
如今,柳州一些重要景点,如马鞍山、鱼峰山、柳侯公园、都乐岩、园博园等,都有林宁的墨宝,跟景色交相辉映,增添几分文化的分量。
林宁对于书法作品艺术创作的要求,不仅要雅,还需要思想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浮于表面,不能光看热闹,更应该看门道。书法需要不断地积累,不仅仅是练习的积累,还有对书法学习、感悟的积累。
在欣赏林宁新近创作的几幅书法作品时,他的内容结合当下的扶贫主题,布局有浑然天成的巧妙,区别于小家碧玉的刻意为之。他用的闲章很有意思:一枚是“云”,一枚是“今生”。林宁乐呵呵地解释:“云”取天空云彩的缥缈、自由、闲散之意,老年人的状态就该这样;“今生”是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我们要珍惜每一天,不辜负这一生。
听完林宁这些论言,不禁莞尔,佩服他思维的活跃,不管是艺术还是人生,他都有一番积极而独特的感悟,和想象中的老态龙钟相去甚远。
意犹未尽,我们打算下次再约林宁见面,听他的故事。他很爽快地答应,但是又补充一句,“下午不行”。问及原因,原来林宁每天下午都要到柳江里游泳,坚持了多年。
他动作利索地起身相送,一身正气地站在台阶上,令人难舍的目光。
(图片摄影: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