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0年08月25日

卧看 牵牛织女星

□海代泉

每逢七夕来临,我总要回忆童年的一段往事。我有一个姑婆,在我的童年时代她曾经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我四五岁的时候,最爱跟随她。每当晴朗的夏夜,在后院纳凉,坐在我身旁的姑婆,一面摇着葵扇,一面给我讲故事。我躺在小竹床上,似睡非睡地听着。

七夕的晚上,满天星星露出来了,像一个缀满闪闪发光宝石的大罩子,罩在我们头顶,姑婆就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从繁星中指给我看,那乳白色横过半边天际的是银河,牛郎星、织女星隔在银河的两岸,遥遥相对。

“他们是天上的神仙,因为得罪了王母娘娘,被惩罚分开在银河两岸,喜鹊同情他们,给他们架鹊桥,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就是今天晚上,桥架好后,让他们渡河相会,可是只一会儿,马上就得分开。”姑婆娓娓道来。

“今晚能看见他们相会吗?”我问。

“听说在今天晚上的某一刻是可以看见的。”姑婆也不能确定。

在扇子轻拂的凉风中,我很快就睡着了。姑婆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牵牛、织女原是银河两侧的两颗星星,相隔几万光年,被古人神话和人性化了,假托天上神仙的故事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抨击不自由、受束缚的爱情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痛苦生活。古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描写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不能团聚的痛苦、忧伤,这大概算是这类诗篇中最早的一首了。

唐代,“七夕看天河”的民俗很盛行,有唐明皇与杨贵妃同看天河的故事,留下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情话。文人也以牵牛、织女为题材而创作,抒发他们对爱情的追求。“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崔颢)表现爱情的不能自知,很无奈。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很含蓄,通过宫女的视角,巧妙地融入了她们观看牵牛织女星的动作,用反衬的手法道出了宫女深深的哀怨之情。

宋代的秦观不写牛郎织女的悲惨遭遇,只写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在《鹊桥仙》中写他们“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带着乐观的情绪。

而现代人写的诗中,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写的《天上的街市》,也别有一番情趣:“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相会的欢乐代替了愁怨,自由代替了被隔离,“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充满着喜悦的情绪。这是一首传诵一时、脍炙人口的佳作。

依照传统习俗,每当七夕之夜,妇女们都要在自家庭院烧香并供上面食、糖果,向织女乞巧,后来又升级为乞得婚姻美满,如唐代权德舆的《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这说明,在唐代已有乞巧的习俗。而今天的七夕,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传统的“情人节”了。

--> 2020-08-25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268826.html 1 卧看 牵牛织女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