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3年10月15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关注我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微视频创作背后的故事

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拍摄作品花絮

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作品截图,设立“停机坪”后一家人和睦相处。

市十二中在举办家长成长沙龙

市胜利小学的作品截图,图中父亲在陪伴女儿挑选玩具。

○○全媒体记者 谢耘 朱柳融

日前,市教育局公布了2023年柳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微视频创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共计58件作品获奖。这些作品多反映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沉迷手机、亲子矛盾、家长陪伴缺位等,通过微视频形式展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这些作品背后有哪些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团队。

A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的作品《听心》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部微视频讲述了学生小明因为玩手机与母亲产生矛盾,影响了学习;在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下,一家三口敞开心扉,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同营造和谐家庭的故事。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沉迷于玩手机,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亲子关系。”《听心》主创之一、拉堡第二小学的语文教师邓星说,创作团队的成员都是各班级的班主任,他们在与学生沟通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有过因沉迷玩手机与父母发生不愉快的情况。

“希望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而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邓星说,在许多家庭里,父母担心儿女玩手机影响学习、视力等,但是却没有陪伴孩子,闲暇时自己也玩手机,而最开始给孩子玩手机的大多也是父母。创作团队希望制作这样一部微视频,让家长、学生能互相倾听彼此心声,家长要做好榜样,要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培养自律自强的孩子。

B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市胜利小学的作品《父女同行 家庭同心》同样获得了一等奖。该作品主创、市胜利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梁晓燕说,这部片子是她和丈夫、女儿一起拍摄的,相当于自己家庭教育的一部“纪录片”。作品从梁晓燕一家的日常生活中,列举了几个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行为,如父亲乱扔垃圾、缺少陪伴、沉迷打游戏等,一一纠正并给予正确示范。

“拍摄这个视频的灵感来源于我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父亲缺位的现象,包括我自己的家庭,孩子父亲也常常外出应酬。”梁晓燕说,她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缺少陪伴、疏于管教,没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在规则感的建立、学习兴趣、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她希望通过这个视频,呼吁父母特别是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安全感。

拍摄过程中,梁晓燕还与丈夫交流了家庭教育理念,双方都对教育和陪伴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孩子爸爸会尽量推掉一些应酬,多抽出时间陪伴女儿,带她开展户外活动。”梁晓燕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分工明确,同时要与学校教育建立的规则保持一致,给孩子持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C

别让焦虑“绑架”孩子

市第十二中学的作品《儿子,我懂了》讲述了一位焦虑的父亲每天逼迫孩子学习,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父子和解的故事。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面临的压力陡增,家长也会身不由己地焦虑,让家庭本该有的和睦在不经意间缺失,茫然和焦虑弥漫。”作品中父亲的扮演者、家长莫新强坦言,虽然视频中的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父子面临的尴尬和无助,相信能引起许多学生家庭的共鸣。

“作品中的许多细节,来源于我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的真实案例。”作品主创、市十二中心理教师梁晓君说,有一些家长非常焦虑,比如孩子吃早餐的时间还放着英语听力,希望孩子背单词,希望孩子争分夺秒学习等等。她认为,家长过度焦虑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抑郁等情绪问题。在拍摄微视频过程中,参与演出的莫新强一家就觉察到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焦虑倾向,及时进行了反思和修正。

为了帮助家长增强家庭教育认知,市十二中举办了家长成长沙龙,通过让家长围绕话题沉浸式交流和探讨,达到相互交流和启发的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将家庭教育理念学以致用的团体氛围,让家长避免被社会上的一些焦虑裹挟。”梁晓君说。

据悉,市教育局组织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建立“依法带娃”、科学育儿的鲜明导向,提高家长、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 2023-10-15 ——关注我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微视频创作背后的故事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10891.html 1 “家校社”协同育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