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妙 黄璐露
垃圾桶盖自动打开、风扇智能触控、用矿泉水瓶发射“小火箭”……这些贴近生活的小发明,均出自我市小学生之手。他们的这些奇思妙想从何而来?他们又是如何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的?10月19日至20日,记者走近我市部分小学生,了解这些“小发明家”“小科技迷”如何玩转科技。
1
日常物品玩出“新花样”
“这是我亲手制作的小车,我叫它‘搬运车’,可以帮助我整理桌子上的积木。”市德润小学六年级学生容铭灿在家里的长桌上“贴”好黑白线路,这辆“搬运车”会根据指令,夹起桌上的小积木,并放到指定位置。容铭灿介绍,这款“搬运车”的原理是通过舵机驱动爪子来抓取东西,通过光感传感器检测出黑线和白线的区别,再循着黑线行走到指定位置。
“这个火箭能发射95.9米!”市胜利小学学生李嘉骏拿着一个“水火箭”介绍,这是他和同学覃彦川在柳北区首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上共同完成的。他们先是选取4个质量合格的2升可乐瓶,依次结合形成“箭体”,再用铆钉铆紧可乐瓶,随后依次装上整流罩、测高器、降落伞等,最后注水、打气、加压,按下发射按钮,“水火箭”升空!李嘉骏笑称,为了制作出完美的“水火箭”,他们练“废”了200多个饮料瓶。
市胜利小学的陈栎铭也是个发明小能手。他酷爱打气排球,因为练排球时老是挨捡球,于是想:“能不能做个排球垫球训练架?”陈栎铭的想法获得了该校体育老师韦丽迪的肯定。在韦丽迪老师的帮助下,陈栎铭最终决定用PV管搭建约1.5米的训练架。PV管太轻,训练架底座不稳怎么办?陈栎铭灵机一动,往PV管里倒沙子,“这样就稳了。”
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源于生活,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组装、改造,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玩出了“新花样”,并且这些“新花样”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2
高科技走进课后服务课程
电子百拼、3D打印笔、电脑三维创意设计、创客教育、少儿编程……我市不少小学将人工智能教育引入课后服务课程,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智能垃圾桶是怎样的?”10月19日17时许,市德润小学的人工智能创新创客教室内,授课老师王柳琦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智能垃圾桶的制作方法。智能垃圾桶自动翻盖,需要输入编程代码完成指令。当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前方有人走近时,垃圾桶会自动开关盖子。“成功了!”40分钟后,只见学生挥一挥手,小小智能垃圾桶盖就自动打开了。该校六年级学生林兴予表示,智能垃圾桶能通过感应器来开关,不用手动和脚踩,比较方便。他打算运用老师教的方法,给家里设计一个智能垃圾桶。
与此同时,数名低年级学生在市胜利小学的机器人实验室,正耐心地敲打简易代码,学习如何在一块Arduino板上显示倒计时。隔壁教室的地面上铺着三四块地图,数名高年级学生正手持遥控器,令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地图上完成转弯、走直线等各类指令性动作。指导老师苏涛则穿梭其间,耐心指导学生们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
3
鼓励孩子探索人工智能
学生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初步探索人工智能的世界。王柳琦表示,在给孩子们设计课程时,除了人工智能与编程知识的讲解,更注重多维度地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新性,引导他们如何学以致用。
市德润小学校长刘秀斌则称,该校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引进人工智能等新教育平台和技术,着力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并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开展的一些科创类课后服务,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兴趣,他们在课后踊跃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谈到孩子们接触人工智能课程后的变化,苏涛介绍,让孩子从小探索机器人的世界、参加机器人竞赛,有利于鼓励更多孩子探索和研究自动控制等高新科技领域,激发他们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因为从小接触人工智能,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将其当作未来钻研的方向。”在辅导学生参加科技运动会、自制小发明的过程中,该校老师熊冠宇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遇到难题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比赛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孩子们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提升了。这种科创能力将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熊冠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