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尿了”这是一句时下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原本是用来形容某种事物很好笑的夸张说法。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些女性大笑后真的会漏尿,内裤会湿,这是一种疾病,但又很容易被人忽视,导致病情一拖再拖。一旦得了这种病,患者可能因为浑身有异味而不愿意参加社交,因而,有人将其称为“社交癌”。这种疾病就是“压力性尿失禁”,它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中老年妇女中尤为常见。
部分生完孩子的宝妈也会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有时大笑的时候,就感觉裤子湿了,甚至有时走路也会有这种情况。夏天来了,不少宝妈带着这个困惑找到专科医生,想了解自己漏尿是不是一种病。其实,这是产后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怀孕、分娩引起的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松弛,会导致产后出现漏尿的情况。症状轻的宝妈经过专业盆底康复治疗后可以痊愈。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女性泌尿外科中常见的疾病,是指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会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18.9%,在50岁至59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患病率最高,为28%。它不仅会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限制女性出行,比如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并给女性在运动或劳动时带来诸多不便及困扰。更有研究表明,压力性尿失禁与性生活减少、性满意度降低有明显关系,若不及早重视和干预,严重者会发生盆腔脏器脱垂。
目前,国际上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日益规范。
哪些人群会被压力性尿失禁“盯上”
1.产后女性。宝妈们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组织和肌肉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肌支持作用及强度下降,均可使尿失禁发病率提升。
2.绝经期女性。女性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50%。因雌激素减少,从根本上导致盆底松弛、尿道支撑结构萎缩、尿道括约肌功能退化,故更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盆腔脏器脱垂等。
3.有盆底脏器脱垂手术史的女性。因为盆底器官脱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女性,手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升高,有些需要同时进行尿失禁纠正手术。
4.肥胖及有慢性咳嗽的病人。体型肥胖、便秘、长期慢性咳嗽等都会导致腹压增加,从而增加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
如何预防尿失禁
1.避免膀胱刺激物。避免或减少这些饮料:白酒、葡萄酒、啤酒;咖啡、茶、深色苏打水、深色草药茶;非常酸的水果或果汁:橘子、柚子、柠檬、酸橙、芒果和菠萝;人造甜味剂;高剂量的维生素;碳酸饮料。最好的饮料是水。
2.每3小时至4小时,喝4盎司至6盎司的液体,每天间隔均匀。
3.按时排尿。每2小时至3小时去一次厕所,排尿时尽量放松。
4.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5.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
6.注意体重。肥胖会使膀胱控制更加困难。
7.戒烟。因为慢性咳嗽会刺激膀胱,吸烟会使漏尿更严重。
压力性尿失禁如何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患者,仍推荐进行手术治疗。但非手术治疗是重度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后和轻中度患者非常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
1.减肥。超重和肥胖是公认的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肥胖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较正常体重女性高出4.2倍。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肥胖女性,如减轻体重5%-10%,尿失禁次数将减少50%以上。
2.便秘治疗。便秘是尿失禁患者的一种常见现象,便秘史与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有关。
3.体育锻炼。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对盆底肌产生积极影响,并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4.膀胱训练。控制性排尿、排尿间隔逐渐延长,正确的排尿习惯是膀胱的训练要素,通常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
5.物理治疗。如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超声波反馈、电刺激和盆底手工疗法。
(柳州市工人医院妇科 马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