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常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据报道,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余种,但感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EV71为主。小儿患病后会出现发热、口痛、厌食,同时在手掌、脚掌和口腔内等位置出现疱疹,因而得名手足口病。这种疾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后果,但某些患儿会出现低热症状,或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缺乏特效药,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大部分的患儿在1周后会自愈。因而对于手足口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直接接触,如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飞沫传播,如患儿咳嗽、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表面,如玩具、餐具等。
由于儿童的免疫能力较低,因而易在幼儿园、小学等低年龄密集的儿童间形成手足口病疫情。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烧、乏力、食欲下降以及皮肤、黏膜出现疹子等,具体表现如下:
1.发烧
手足口病的发病初期,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烧症状,体温在38℃-39℃之间。这是由于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有研究表明,发烧往往是手足口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变化情况。
2.乏力和食欲下降
感染手足口病后,患儿往往会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日常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患儿的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进食困难。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所致。
3.皮肤和黏膜出现疹子
手足口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患儿的手掌、足掌和口腔内出现红色疹子。这些疹子起初呈小红点状,后逐渐融合成水疱或溃疡。皮疹通常会在1周内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儿在发病初期只会出现上述全身症状,而没有明显的皮疹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隔离,很容易造成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因此,家长和医护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症状变化。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手足口病还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这些并发症多见于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为严重,给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需要立即送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及时救治。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是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保护广大儿童的健康。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础。首先,要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如厕、玩耍、进餐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其次还要教会孩子不随意触摸他人的分泌物或接触污染的物品。此外,家长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咳嗽时用纸巾遮挡,避免与他人过于亲密接触等。
2.做好环境卫生
除了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管理也很重要。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集中场所要加大消毒和卫生检查力度,确保玩具、餐具等物品干净卫生。对于发现的病例,要及时隔离并进行彻底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家长也要注意保持居家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3.积极接种疫苗
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即肠道病毒71型疫苗,该疫苗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感染后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日常用品要保持卫生并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需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给其他孩子。一般较轻症状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柳州市柳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