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威
“救援耗时15个小时,10名绳索专业救援队的消防员,在深约80米、环境非常复杂的溶洞里顺利救出了受伤被困男子。”近日,市消防救援支队向社会通报了近期实施的一次洞穴救援行动。此次救援为何耗时这么久,有何难度?记者找到参与并指挥此次救援行动的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消防站副站长郭志毅进行采访。
难点一:如何将担架拉出垂直且狭窄的洞穴
时间回溯到2月4日中午12时许。该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求助电话,在莲花大道与蜈蚣岭路交会处附近一座山上,有5人进入该山的一处地下溶洞探险。当时,有2人在洞口附近,3人深入洞穴。在洞穴距离地面约80米处,3人中的一名男子因意外踩断自行搭设的木板,掉入狭窄的洞穴底部。其余2人因没有专业设备及救援经验,遂让洞口2人报警。
消防员到场后,发现男子掉落在洞穴底部,下去的通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过。郭志毅说,这是救援的第一个难点,也是整个救援最耗时的点。
了解情况后,郭志毅与同事们立即实施救援:先用1个多小时设置了绳索固定点及绳索“救援站”(通过大量绳索固定后搭建的休息处);然后,一名消防员先行进入男子被困处,使用简易的捆绑式担架固定伤者,再通过下方消防员往上推、上方消防员往上拉的形式,不断调整角度,缓慢地将受伤男子从洞穴底部拉出,整个拉升过程耗时近3个小时。
难点二:如何通过更为狭窄的洞穴
“在退出洞穴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二个难点,即通过洞穴里更为狭窄之处。”郭志毅说,这个狭窄处只能容一个瘦小的人通过。
为此,郭志毅先让消防员凿开一些通道上的岩石,再按之前推拉的方式,即内部的消防员往外推,外部的消防员往外拉,过程中不断调整伤者及担架的角度,每次只能移动几厘米,之后又根据需要再调整角度。
在这样反复调整下,消防员耗费了2个多小时,才顺利让受伤男子通过这段2米多的狭窄通道。
难点三:如何通过落差近4米的陡坡
洞穴里不仅狭窄,还有陡坡。郭志毅说,在通过第二个狭窄通道后,需要面对一个落差近4米的陡坡。这是最后一个难点,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
郭志毅先指挥消防员在此架设绳桥,但在试运过程中,发现绳桥无法施展,遂改为人力接应。2名消防员蹲在陡坡底部,1名消防员在坡顶配合伤者后方的消防员支撑担架,2名消防员在陡坡中部支撑担架,让担架缓慢下移。最后由陡坡底部的消防员进行接应,最终让担架缓慢通过陡坡。
经过15个小时的救援,男子被顺利救出。经现场医生检查,男子身上有多处骨折,幸无生命危险。
消防部门提醒市民,未开发的洞穴非常危险,切勿擅自进入未开发的洞穴。否则一旦遇险,后续救援难度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