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茜
讲述人:城中区静兰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居家服务部运营经理陆意 27岁
“黄奶奶身体突然不好了,你赶紧过来!”19日18时许,我正像平常一样上门为社区老人送晚餐,黄奶奶的护工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我马上把送餐任务交给同事,匆忙赶到黄奶奶床前,抱着她轻轻安抚,“别怕,别怕……”
黄奶奶是我照顾的第203名老人。望着病床上的黄奶奶,这些年我与老人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上心头。
2021年,我从广西医科大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满怀希望来到贵州省一家养老院工作。可当时受疫情影响,养老院内鲜有老人前来。我站在800平方米的养老院内,说话都有回声。
终于,我满心欢喜地迎来第一名要照顾的老人。可才第一天,我就打起了退堂鼓。他是一名体重偏大的偏瘫老人,有严重洁癖,我在护理中稍不到位,就会招来他的大声斥责。那时,21岁的我血气方刚,哪受得了这委屈,我打算第二天就辞职。
后来我从老人家属口中得知,几年前老人不幸遭遇车祸,术后偏瘫的身体状况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此后除了至亲他谁也不愿见。我忍不住想,假如我也不幸身处这样的困境,希望得到怎样的关爱?
于是,我鼓起勇气向老人敞开心扉:“您是我照顾的第一位老人,我希望能照护好您,如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您多教教我。” 想不到的是,他一改严肃,笑着说:“好嘛!”此后,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也在和老人的配合中掌握了更多护理技巧。
随着对养老行业认知的不断加深,我了解到我国“9073”养老模式不断显现,即90%的老人都希望在家养老,7%的老人愿意在熟悉的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会选择住进养老院。
我思考着,能不能打破原有的养老院模式,让老人在家或“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细心周到的养老服务?
我以此为奋斗目标,2023年我来到柳州,在一家养老组织担任居家服务部的运营经理,承办城中区静兰街道为老服务中心。这是一家开在居民“家门口”的“托老所”,既能为需要护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托养服务,又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筹备初期,我与老人们接触交谈,迎来的却是一片质疑,“年轻人能保证老人的安全吗?懂不懂老人的心思?”
为了获得大家的信任,我开始走家串户,辗转多户空巢独居老人家中,照料他们起居,按时送餐,陪行叙谈,我甚至学会了修洗衣机。因为我的照顾,不少老人家中变得干净整洁,他们亲切地称我为“护老天使”。如今,我们服务中心已经陆续为130多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口碑越来越好。
此外,我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社工证、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师证,还在2024年柳州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些都是对我护老工作的有力肯定。
但不少人在谈及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时,依然难以打破刻板印象,“照顾老人日常起居,又苦又累,年轻人干这个有前途吗?”
现在,我想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告诉大家——这条蜿蜒曲折、少有人走的路,同样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