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新生儿出生后,头上居然长了“角”,这让家长很是担心、焦虑。其实,这个“角”是常见的新生儿头颅血肿。
新生儿头颅血肿是指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头颅骨膜下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并局限在骨膜下。血肿多位于顶骨,偶见枕骨或额部,常为单侧,少数双侧同时发生。其边界清晰,不超过颅骨骨缝,表面皮肤色泽正常,触之稍硬有弹性,压之无凹陷,位置固定不易移动,有波动感,就像在头皮下有一个“小水囊”。
血肿形成的原因
分娩过程的机械性损伤、胎儿的头围或双顶径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在顺产时,胎儿的头部需要通过狭窄的产道,颅骨受到挤压、摩擦,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等助产方式,会增加头皮血管损伤的风险。
一些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缺乏、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等,导致自身凝血功能障碍,即使分娩过程顺利,也可能出现头颅血肿。
此外,胎位异常(臀位、横位等)、巨大儿、多胎妊娠等,都会增加分娩难度,从而增加头颅血肿的发生率。
可能出现的危害
大多数新生儿头颅血肿在三四周内可以自行吸收,不会对新生儿造成太大影响。不过,也有少数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继发感染:部分血肿可能会继发感染,需要家长特别留意,注意观察。
2.血肿骨化:极少数情况下,血肿可能会发生骨化,影响宝宝的头颅外形。
3.黄疸加重:由于头皮血肿中胆红素的吸收,可能会使新生儿黄疸出现得更早、程度更重,甚至引发病理性黄疸。
4.贫血:如果血肿较大,还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贫血。
治疗方法
1.自行吸收: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头颅血肿会在三四周内自行吸收,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应给予宝宝科学系统地护理,避免按压血肿,防止血肿感染和破溃。
2.对症处理:如果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血肿进一步增大等情况,就需要立即住院进行对症处理,如止血、退黄或抽吸血肿。
3.手术清除:对于已经骨化且明显影响头颅外形的骨化血肿,建议早期手术清除新生骨,以恢复正常头颅外形。
常见问题与解答
1.血肿会影响宝宝智力吗?
一般不会。头颅血肿位于骨膜下,与脑组织之间隔着坚硬的颅骨,只要没有合并颅内出血,通常不会损伤脑细胞,不影响智力发育,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2.多久能完全吸收?
吸收速度因人而异。较小的血肿可能在1个月至2个月内完全吸收,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3个月至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吸收过程中,血肿可能先变硬(机化),然后逐渐软化、缩小,最终消失。
3.怎么观察血肿?
可用红笔沿血肿的基底外缘划线做好标记,每天观察血肿的大小、张力及皮肤颜色。若血肿无增大趋势,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
4.需要补充特殊营养吗?
正常喂养即可。母乳或配方奶中含有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无需额外补充。若宝宝因血肿导致食欲下降,可少量多次喂养,保证营养摄入。
5.什么时候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带宝宝就诊:血肿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张力明显增高,宝宝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血肿局部皮肤破溃、流脓,或宝宝出现发热、拒奶等感染迹象;宝宝皮肤黄染明显加重,睡眠时间较此前延长,吃奶无力或面色苍白等。
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1.保持清洁:每天用温水轻轻擦拭头皮,防止继发感染,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
2.避免摩擦:给宝宝穿柔软的衣物,睡觉时避免血肿部位长时间受压。
3.防止碰撞:抱宝宝或逗玩时,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再次受到外力撞击
4.体位管理:每两个小时给宝宝更换一次卧位,以健侧为主。如果血肿发生在头顶部,可采取侧卧或平卧位;如果血肿发生在枕部,则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新生儿头颅血肿虽然看起来让人担心,但只要家长了解其成因、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医生的观察和治疗,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恢复。
(柳州市工人医院新生儿科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