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东台山坐落柳江南岸、蟠龙山南麓。这座被冠以柳州古八景“东台返照”之称的名山,却常令外地游客茫然——地图上难觅东台山踪迹,导航终点只在东台路。而此路与那山,却是一江之隔的对望。
“它名字太多了。”我市文史专家孙代文解释道,“明清方志载为东台山,民间却呼其灯台山、登台山,或龙须岩。”
在山下,记者发现有小区名为“灯台花苑”,蟠龙山公园图示上的标识也是“灯台山”。这无疑昭示着今人对“灯台山”身份的认同。然而,山麓面江兀立的亭台,匾额却赫然题着“登台亭”。还有学者认为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提到的“甑山”特征极像东台山,或是同一座山,但无旁证。
东台山体态奇绝,笔立如削,峰顶却平阔如台;临水一面,万仞绝壁倏然插入柳江碧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赋予其孤绝风貌。当夕阳坠向江面,余晖泼染崖壁,金辉流转,再与江中倒影融为一体,“东台返照”的盛景便在这光影交织中喷薄而出,今仍可见。
“山形如台,踞旧府城之东,所以称东台。”我市文史爱好者王剑如此溯源。而“东台”之美,竟曾牵连着另一处古八景“罗池月夜”的兴衰沉浮。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留下寻觅罗池的记载:他问路于民,对方叹息这景观已然湮灭——大江东南方向有座灯台山,月亮悬在山顶时,月影便沉浸在罗池之中,形成绝妙景观。当地人嫌官府频繁来此游玩宴饮扰民,就往池里抛投石块、堆积污物,罗池被堵塞了一半,没什么看的了。
徐霞客亦记此地为“登台山”,山下民居稠密,而山上竟还有3只老虎,一到晚上就下山噬人。孙代文笑谈此记虽似传奇,却也折射出古时柳州的荒野气息。“龙须岩”之别称,则源于柳江汛期奇观——岩隙渗出细密水草,随波拂动,宛若龙须,只是现在很少见了。
至于“灯台山”之名何来?王剑揣测,或许源于山体石英岩夜映月辉的异象,旧志所载“夜有光如灯”的记述,或正是其源流所在。
今日东台山畔,房屋依旧鳞次栉比,昔年猛虎早已化作传说。文庙悄然重建于山脚,古朴壮美。这山,唤作灯台也好——它默立于此,一盏不灭的灯台,温柔地照亮着柳州蜿蜒的文脉和此间读书人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