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狂犬病毒并非只存在于疯狗身上,许多看似健康的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了解狂犬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科学防治方法,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关键。
从潜伏到发病的警示信号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长可达数年,极少数可短至数天。
狂犬病发病后,症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狂躁型,约占病例的2/3。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极度恐惧、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流涎、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患者会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即使听到水声或看到水的影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咽肌痉挛,这也是狂犬病别称“恐水病”的由来。
二是麻痹型,较为少见。患者没有典型的怕水、怕光、大量流涎、痉挛等表现,而是以四肢无力、麻痹为常见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因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
传播途径不只是被狗咬伤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或舔伤破损的皮肤传播给人类。狂犬病传播高风险动物包括犬、猫、野生食肉哺乳动物(如狐、狼、豹、熊、鼬獾、貉子等)以及蝙蝠;低风险动物包括饲养的家畜(如牛、马、猪、羊等)、兔及啮齿类动物,此类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被家养宠物抓咬,只要动物未规范接种疫苗,都存在潜在风险。
发病后无药可医,预防是关键
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这也是为什么预防如此重要的原因。对于疑似暴露者,必须在出现症状前进行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医疗机构会根据暴露等级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等。
暴露后处置的三个步骤
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主要包括冲洗伤口、消毒、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如果不慎被动物抓咬,应立即采取措施。一是冲洗伤口,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二是消毒伤口,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消毒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首先予以清创,切记不要包扎伤口;三是尽快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医生会根据伤口暴露情况,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包括人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单克隆抗体等),并注射狂犬疫苗。
疫苗接种全程要规范
我国目前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即四针法和五针法,选取时请遵医嘱。四针法: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注射4剂次。五针法:在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接种1剂,共注射5剂次。接种狂犬病疫苗,全程一定要规范。对于严重暴露(如头面部伤口)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还需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
防控要齐心,全民共参与
狂犬病虽然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感染。
预防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宠物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为家中的犬、猫等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带宠物外出时务必使用牵引绳,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其次,每个人都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接触、挑逗流浪动物或野生动物,特别要远离那些有异常行为表现的动物。如果不慎被动物咬伤、抓伤,或是被舔舐到破损的皮肤,一定要立即采取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措施,包括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快前往正规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专业处理,由专业医生评估伤情,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对于兽医、动物饲养员、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等高危职业人群,建议提前进行预防性接种。
从社会层面来看,预防狂犬病需要全民参与。养宠人士要做到不随意遗弃宠物,发现疑似患病的疯狗等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社区开展的流浪动物管理计划。只有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筑起预防狂犬病的坚固防线。
(柳州市鱼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熊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