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酷热的夏日傍晚,一名患者从融安县紧急赶到柳州市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就医。该患者当日下午在田间劳作时,被一条黑色小蛇咬伤左脚,当时情况紧急,患者迅速采取自救措施,用一条布带紧紧绑扎左小腿,想以此减缓毒素向体内的扩散速度。随后,他紧急从乡村地区出发,赶到市区这家医院,寻求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不过,由于路途较远,待他抵达医院时,时间已过了4个小时。
此事件涉及病人被蛇类动物咬伤。都说中国蛇伤看广西,因为我们广西拥有丰富的蛇类资源,被蛇咬伤事件并不少见。本文旨在为读者普及应对蛇咬伤的基础知识。
预防被蛇咬,我们可以做什么
首先,了解蛇类的栖息环境与活动习性。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蛇类普遍偏好栖息于潮湿且阴凉的环境,如草丛、灌木丛、石缝以及水边地带。因此,在前往此类区域活动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在蛇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段,如清晨、黄昏或夜晚,更应尽量避免进行户外活动,以降低遭遇蛇类的风险。
其次,到野外要合理穿着防护装备,这是有效减少被蛇咬风险的重要措施。建议穿着长裤、高帮靴以及厚袜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在行走过程中,可以利用手杖或者棍子探路,手杖或棍子敲击地面、拍打草丛发出的振动,会吓跑胆小的蛇类,也可以降低遭遇蛇类的风险。
第三,在野外露营时,要选择合适的营地位置。应优先考虑在开阔、干燥且远离草丛和灌木丛的地点搭建帐篷。此外,还需定期清理营地周围的杂物,保持环境的整洁与有序,从而减少蛇类潜伏的机会。
最后,若不幸遭遇蛇类,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蛇类通常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人类对毒蛇的恐惧与毒蛇对人类的畏惧是相互的。当我们在路上遭遇蛇时,切勿主动挑衅,它们察觉到有人接近时,往往会自行离去。若蛇类表现出攻击性且不主动退避,我们应尽量缓慢而平稳地后撤,避免做出任何突兀或剧烈的动作。因为蛇类通常对快速移动的物体更为敏感,它们可能会将这些剧烈的躲避动作解读为威胁,从而采取攻击行为。
如果不幸被蛇咬伤,
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
首要之务是保持冷静,因过度恐慌可能会使事态加剧。随后,需即刻评估伤口状况,以确认是否为毒蛇所致。毒蛇咬伤的特征通常包括显著的牙痕,可能伴随疼痛、肿胀、出血或麻木等不适感。一旦确认为毒蛇咬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详尽报告伤口详情及蛇的外观特征。
在等待专业救援期间,可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首先是将受伤部位置于心脏水平以下,以减缓毒素的蔓延速度。
其次,使用清洁的布条或绷带轻轻环绕包扎伤口上方,注意不要扎得过紧,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注意不要直接使用冰块冷敷伤口,这可能诱发局部组织损伤。尤为关键的是,切勿尝试切割伤口或口吸毒素,此类做法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若现场备有急救包,应利用消毒剂清洁伤口,并覆盖以无菌敷料。同时,应让伤者保持静止,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毒素在体内的扩散。若伤者呈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并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直至专业医疗团队抵达。
综上所述,针对蛇咬伤事件迅速且恰当的处理,对于减轻伤者痛苦及提升生存概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毒、无毒可以鉴别吗
针对文章开头所述病例,医生在给患者查体过程中,发现其左小腿部位展现出“圆弧状排列牙印”的特征,在全身范围内并未显现中毒的典型症状;同样,在直接咬伤的局部区域也未观察到中毒引起的异常表现。综合评估后,确诊为无毒蛇所致之咬伤。若是遭受毒蛇咬伤,通常会在皮肤上留下一至两个清晰的齿痕,且周围组织会遭受坏死、出血以及出现显著的肿胀。蛇毒主要分为神经毒、血液毒以及混合毒3种类型,一旦蛇毒进入血液循环,很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全身乏力、虚弱、感觉异常、肌肉自发性收缩、精神状态改变,甚至低血压以及休克等症状。因此,若遭遇蛇咬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黎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