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宁静波 韦苏玲
实习生 郑雅文
你知道列车上喝的、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吗?
原来,列车上的每节车厢都配有一个储水箱,而给储水箱及时“补水”的任务,则由车站的给水员来完成,行业内称他们为“上水工”。
7月16日下午4时45分,对讲机里传来广州南-柳州D3758次列车即将进站的信息,柳州火车站客运车间客车给水员侯永革拿上手套、戴起防护帽、佩戴对讲机,与工友肖志国走出清凉的值班休息室,向烈日炙烤下的股道走去。
柳州市气象台上午10时56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当天最高气温达35℃。侯永革和肖志国身上的橙色工服,在股道间显得格外耀眼。
下午4时54分,列车缓缓驶入站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此时,钢轨被晒得发烫,加上列车空调外机喷出的热风,股道间的温度早已突破40℃,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中。“炎夏季节,每次工作完,大家个个汗流浃背。”侯永革说。
列车刚停稳,在站台北端等候上水作业的侯永革便熟练地弯腰、提管、接头、开阀,动作一气呵成。平均5秒完成一组操作,涓涓清水便顺着水管注入列车水箱。
“来试试?”在侯永革的鼓励下,记者上手尝试。可看似简单的操作,做起来却处处是门道:接口对接需巧劲,力道拿捏需精准。“腿弯曲、腰用力、手快准。”有着3年上水经验的侯永革说,列车停留的时间有限,必须争分夺秒给列车“喝饱水”,保障旅客用水需要,确保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列车被炙烤得热气腾腾,车下的侯永革衣服早已浸湿,豆大的汗珠不断从脸颊滚落。下午5时08分,列车将正点发车。侯永革顾不得稍作休息,加快脚步赶到下一节车厢,他和工友必须在14分钟内完成16节车厢的上水任务。
为了追上侯永革的步伐,记者几乎是一路小跑跟随。奔跑间,记者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紧紧地贴在背上,可侯永革的步伐却越来越快。“水上得差不多了,我要马上收管,不能影响发车!”侯永革说。
下午5时08分,列车“解渴”后准时驶出站台,侯永革和工友得以返回值班休息室。“列车解了渴,人也该解解渴了。”他们拿起水壶“咕咚咕咚”畅饮起来。
56岁的侯永革所在的班组共有6名上水工,两人一组。他们穿梭在列车间,为南来北往的列车上水。“拉管、插管、开阀、收管”,看似单调的工序,他们每天都要按照排班表重复几十次。
7月1日起,为期62天的2025年暑运正式拉开帷幕。暑运旅客增多,列车用水量增大,侯永革和工友每天还会遇到许多临时需要“补水”的列车。
能用一根根水管为旅客们的旅途送去方便,侯永革黝黑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你看,车上旅客用的每一滴水,都跟咱有关系呢!”
记者手记:
站台上人流如织,股道间列车穿梭。侯永革目送着加满水的列车驶离站台。相比于站台上的客运员,上水工在旅客面前露面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的工作同等重要。每一次标准作业都与旅客的舒心出行息息相关。侯永革和工友们克服高温考验,为每趟列车做好保障工作,这不仅需要充沛的体力,更离不开精准的判断和麻利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