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龙城中学八年级(16)班 李奕成 指导老师:陈雅婷
书似酒,一读再读,酣畅淋漓;文如茶,一品再品,茗香醉人。再读《安塞腰鼓》,我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记得第一次读《安塞腰鼓》,我惊异不已——惊异于那灵活生动的笔法,那畅快自如的笔触,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它的真正内涵。而如今,再次看到这篇文章,阅读这些熟悉的文字,我终于领悟了它的深层韵味。
《安塞腰鼓》之味,在于腰鼓之韵。腰鼓,是人们情绪的宣泄,也是黄土地精神的象征。全文以安塞腰鼓的鼓点变化作为通篇文章的线索,作者是“别有用心”的。伴随着愈敲愈烈的鼓声,我仿佛身临其境,情绪也愈发激动了起来。腰鼓已经成为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内核,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它号召人们伴着鼓声行动起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安塞腰鼓》之味,在于“后生”之神。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群捶起来就“忘情了,没命了”的后生,正是黄土地上一群群蓬勃的生命,更是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从响彻八百里秦川的信天游,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建设者们,中国的史册上,最不缺乏的就是这股“后生”的精气神。
《安塞腰鼓》之味,在于黄土之魂。黄河两岸,是华夏文明最悠久的发源地,而她也作为一块历经五千年而不朽的丰碑,已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情结。安塞腰鼓,这黄土地上热烈奔放的舞蹈,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内涵,并且让全世界都看得到。
思及于此,我不禁对当代青少年应尽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