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柳州人对市中心的文惠路、文惠桥再熟悉不过,但这“文惠”二字的来历,知道的人却不多。其实,答案就藏在文惠路上柳侯公园的柳侯祠里。
柳侯祠管理处主任黄利捷指着祠内的古碑解释:“‘文惠’源自柳宗元的谥号‘文惠侯’,柳侯公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史料记载,最早称柳宗元为“侯”的是韩愈。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任上病逝,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在罗池边建庙纪念。韩愈为之撰写的《罗池庙碑》里,就用“侯”来称呼柳宗元,但这只是文人之间的尊称,并非真正的爵位。
直到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正式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又加赠“昭灵”二字,将柳宗元升为“文惠昭灵侯”,并予以祭祀。这封号里藏着讲究——“文”是夸他文章写得好,“惠”是赞他在柳州做了很多利民实事;“昭灵”既承认民间流传的柳侯显灵传说,又把这种百姓心中的“神化”纳入官方体系,让这个文化符号更具权威性。
这背后是宋代的治理智慧。当时朝廷推行“以礼治天下”,通过给民间信仰的神灵封爵赐号,把神权和皇权结合起来,柔性管理社会精神层面,最终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柳宗元在柳州的4年里,做了不少实事:释放奴婢、挖水井、办学校……用“吏为民役”的理念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百姓自发建庙纪念他,罗池庙的信仰慢慢成了柳州人认同的精神符号。宋徽宗的赐封,正是把这种民间崇拜变成官方认可的文化符号,既显示朝廷尊重地方传统,又借“文惠”二字宣传道德教化,是一种巧妙的文化治理手段。
如今,“文惠”二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柳州的城市肌理之中,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符号。文惠路以路名延续着这份记忆,让往来行人在步履间与千年前的文脉相遇;文惠桥则以更宏大的姿态将“文惠”精神架设在城市的空间之上;还有隐于菜市里的文惠小学,更将这份文化基因注入下一代的成长轨迹。
夏日夕阳下,文惠桥的轮廓和柳侯祠的飞檐在暮色中相映。“文惠”二字,从宋代的封号到今天的城市印记,这跨越千年的传承,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不朽,更延续着一种治理智慧——以文化为纽带,连接古今、融合官民,让历史的温度始终温暖着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