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柳州铁一中学城站校区高一(10)班 覃向晨
设若枝桠折断,春天惟努力生长。设若花朵凋残,春天惟含苞再放。
——史铁生《比如摇滚和写作》
我仍记得去年被邀请到小记者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分享前,李老师对我的评价:“文笔一直很不错的,坚持写下去哦。”
我感到受宠若惊,因为我从没想过会有一天能靠文字在敬爱的长辈心中留下痕迹。说实话,我的才艺技能并不少,比起写作,我更擅长的是画画或朗诵,这二者是我认真倾注心思去努力学习的。而写过的文章,从来都是我向文学大家拙劣模仿的产物。
也不知何时起,我再也抽不出完整的时间写作了,常常写了几段就卡壳,或是满腔情绪不知从何抒发。看到小记者版面上后辈们精妙的表达,我加深了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质疑——所以,我为何要写?又怎么去写呢?
高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我们摒弃了记叙文、散文的煽情,转而尝试议论文理性的剖析与独到的见解。这对我这个如此感性的人来说更是挑战,我一头扎进议论文的学习,已经无心顾及考场外的自我感动。
可是,如果抛开“学生”,以“少年”谈论呢?
同学老师常夸我多才多艺,应该更自信一些。“应试作文和自己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多多表现自己吧!”我只是苦笑——并非不自信,不过在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写出想要表达的情感而着急。
学习压力和一些身体原因是我无限焦虑的来源。我总是往脸上贴金般觉得自己和史铁生老师有几分相像,但我却没他勇敢。他是文坛中鲜少给我“文字震慑”的人,我深陷在他舒缓的回忆、激荡的情绪、饱含生命之重的哲思之中,于是长久蛰伏在我心底的质问在刹那得到回应。
当负面情绪不可抗地把我包围时,我就写日记,把文字洒在纸上以保护摇摇欲坠的心。事后再读,惊讶于当时斐然的句段——那绝不是文笔的卖弄,而是拯救自我、百分百的“零度写作”。后来,我也会记下印象中的美景、一闪而过的思绪,都不是完整的文章,更多的是句段甚至几个字。
为何要写?因感性的心需要抚慰的工具,复杂的情感需要盛放的容器。怎么去写?以没有修饰的白纸激荡起生命,用如摇滚乐的声嘶力竭续写春天。
再执笔吧,创作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