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十二中2024级(8)班 梁覃蔚蔚
盛夏时节,我们班的同学带着对“塞外王朝”的好奇在太原集结,开启了山西研学之旅。这片由黄河滋养、被长城环抱的土地,藏着太多关于文明交融、王朝更迭的故事,等待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解读。
第一天:初见三晋,叩响边塞之门
从千里之外奔赴太原,旅途的疲惫在踏入雁门关的那一刻烟消云散。站在“中华第一关”的城楼上,耳畔仿佛回荡着古战场的号角声——这里曾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同学们抚摸着斑驳的城墙,在“雁门十八隘”的地图前驻足,深切感受到何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下午来到更添一分神奇的悬空寺。这座悬于峭壁的千年古刹,以奇、险、巧闻名,木柱插岩为基,楼阁依山而建,抬头仰望时,大家忍不住惊叹:古人如何在绝境中创造出这样的信仰与智慧结晶?
第二天:石窟佛光里的文明印记
清晨的云冈石窟佛像,在晨光中更显庄严。同学们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读懂了北魏王朝如何将草原的豪迈与中原的儒雅,熔铸进石刻的衣纹里。
午后的应县木塔上演着“建筑奇迹”:没有一根铁钉,全靠斗拱榫卯咬合,却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而不倒。仰头看塔身逐层收分的曲线,大家纷纷拿出纸笔勾勒,试图破解古人的力学密码。
下午的“醋香之旅”则别有风味。在老陈醋坊,酸香扑鼻的发酵池、古法酿醋的木甑子,让同学们见识了“无醋不成席”的山西,如何将一粒高粱酿成舌尖上的传承。
第三天:晋商风骨与黄河咆哮
在乔家大院的青砖灰瓦里,藏着晋商传奇。从“汇通天下”的票号柜台到“慎待相与”的家训匾额,同学们在四合院的错落格局中,看到了晋商“诚信为本、勤俭持家”的精神底色。
壶口瀑布轰鸣,河水奔腾而下,在石槽中翻卷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阔,水雾溅在脸上,带着泥土的厚重。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这是母亲河的脉搏,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
第四天:古村冰洞里的时光秘境
塔尔坡古村像一本摊开的旧书,石屋、老井、磨盘,还有坐在门口纳鞋底的老人,都在诉说着大山深处的烟火气。在百年老槐树下听古老传说,忽然懂得: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生活滋味。
万年冰洞堪称“自然魔法”。明明外面阳光普照,洞底却终年冰封,冰柱、冰笋、冰帘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仿佛走进了童话里的冰雪王国。当讲解员说“冰洞形成于300万年前”时,大家忍不住对着冰壁呵气,想看看这跨越百万年的寒冷,是否会为我们的气息动容。
第五天:古城余晖与非遗回响
平遥古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同学们已穿梭在明清街巷里。站在城墙上眺望,青砖灰瓦的屋顶连成一片,原来,所谓“历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下的生活。
参观山西博物馆,从侯马盟书到北魏佛像,从晋侯鸟尊到明清晋商文物,展品串联起三晋大地的文明脉络,也让前几天的见闻有了更清晰的坐标。
晚餐时的非遗表演,则是最动人的收尾。绛州鼓乐的铿锵、皮影戏的灵动、晋剧的婉转,让同学们看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正是文化最鲜活的模样。
几天的研学,从边塞烽烟到石窟佛光,从晋商大院到黄河咆哮,从冰洞秘境到古城非遗,2408班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热土,用眼睛捕捉着历史的细节。或许,这就是研学的意义——当课本上的“塞外王朝”变成脚下的土地、眼前的古迹、手中的醋香,那些沉睡的历史,便成了滋养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