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孩子从滑梯上摔下来,一直喊胳膊疼,但还能动,是不是骨折了?”
“孩子摔伤后,手腕肿了,该不该马上揉一揉?”
“小孩骨折和大人一样吗?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发育?”
创伤骨科医生经常遇到焦急的家长带着受伤的孩子来就诊。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跌倒、碰撞时有发生,但他们的骨骼与成人不同——韧性高、塑形能力强,有时即使骨折了,症状也不明显。许多家长因缺乏判断经验,要么过度紧张,要么低估伤情,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处理,反而加重损伤。
儿童骨折的特殊情况
1. 易漏诊:当出现青枝骨折时,骨头像嫩树枝一样折而不断,X光片可能仅显示轻微弯曲或骨皮质皱褶。
2. 可合并骨骺损伤:儿童骨骼两端有生长板(骨骺),若骨折累及此处,可能影响未来骨骼发育。
3. 愈合快但易致畸:儿童骨骼愈合速度是成人的2倍至3倍,因此若延误治疗,很容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
如何应对儿童骨折
面对孩子受伤,家长的第一反应尤为关键。本文将科普儿童骨折的院前处理三步法,指导家长在送医前进行正确应对,以避免二次伤害。
第一步:判断是否骨折,别被“还能动”误导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能活动就没骨折”,这是常见误区。儿童骨折可能仅表现为:
1. 局部压痛:轻轻按压受伤部位,孩子会明显躲避或哭闹。
2. 肿胀或淤青:伤后几小时逐渐出现,但部分青枝骨折肿胀轻微。
3. 拒绝活动:如孩子突然不愿用手拿玩具、不敢站立走路,需警惕骨折。
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1. 肘关节周围骨折:儿童肘部骨骺多,骨折后可能仅表现为“手肘不敢动”,易被误认为扭伤或脱臼。
2. 小腿或前臂骨折:孩子可能勉强行走或抓握,但动作明显不协调。
3. 无外伤史的疼痛:若孩子无跌倒却突然肢体疼痛,需排除病理性骨折(如成骨不全、骨肿瘤、骨结核等)。
建议:
1. 若孩子受伤后持续疼痛超过1小时,或出现肿胀、功能障碍,即使能活动也应立即就医。
2. 切勿强行让孩子活动患肢测试是否骨折。
第二步:紧急处理——固定、冰敷、抬高
到医院就诊前,家长需做好以下3件事,避免骨折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
1. 患肢制动。上肢骨折:用围巾、三角巾或硬纸板制作简易悬吊装置,将手臂固定于胸前。下肢骨折:用长木板、硬纸板等沿腿部内外侧固定,避免关节移动。注意:不要试图“掰直”变形肢体!
2. 冰敷消肿。用毛巾包裹冰袋、冰棍或冰水敷于伤处,每次15分钟至20分钟,每小时或2小时重复一次。注意:需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3. 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垫高(如用围巾或衣物悬吊上肢、用枕头垫高下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减少肿胀。注意:应避免让孩子继续跑跳或负重,或在伤处揉搓、热敷或涂抹药酒,以免加重病情。
第三步:尽快送医
并非所有骨折都需要叫救护车,但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 开放性骨折:骨头刺破皮肤,伤口暴露(先用干净纱布覆盖)。
2. 肢体严重变形或苍白发冷:提示血管神经损伤。
3. 颈部或躯干被撞击后出现四肢麻木或无力:可能合并脊柱损伤,需平卧搬运。
就诊时需提供以下关键信息:
1. 致伤因素、受伤时间、具体姿势(如“手腕撑地”)。
2. 是否合并呕吐、意识不清(警惕脑震荡)。
3. 孩子既往骨骼疾病史(如成骨不全症)。
检查选择:首选X线,部分骨折需完善CT,而隐匿性骨折或骨骺损伤还需结合MRI。
冷静处理,科学应对
儿童的恢复能力虽强,但错误的院前处理可能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生长板损伤等严重后果。家长需记住3个原则:
1. 不盲目判断:即使症状轻,持续疼痛也需就医。
2. 不随意复位:固定比“掰正”更重要。
3. 不拖延治疗:骨骺损伤的黄金处理时间是伤后5天至7天。
面对孩子骨折,家长正确处理,则孩子可顺利康复;若不当揉搓、热敷,易导致孩子骨折移位。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帮助更多家长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在孩子受伤时能够冷静应对,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柳州市工人医院骨科 刘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