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十二中2024级(06)班 张桂嫦
在大漠的荒凉和断壁的破败中,瞥见文明的光辉。
——题记
今年暑假,我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到甘肃研学。在著名的河西走廊上,更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而此次研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离父母,更显得充满挑战。
阳关、七彩丹霞,一路走来,我们既探访了古老的丝路文明,又感受到了前沿科技的力量,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莫高窟依山而建,堪称佛教艺术的终极殿堂。因为要施行文物保护措施,所以每个人所参观的洞窟均有不同。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17号洞窟,那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偶然发现了藏于此地的5万多件文物,他也曾试图上报官府,但未能引起重视,最后却落入了外国人手中,至今还未回归。我望向洞窟,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地方用玻璃板保护着,里面却空空如也。我凝望着它,它也凝望着我,它像一只空洞的大眼,用早已流尽了眼泪的干涸述说着它的痛。怎能不痛呢?5万多件文物啊!这是中华文明的痛痕,但却也意外促进了“敦煌学”的诞生。我想,正如《文化苦旅》所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我们相继参观了诸多洞窟,见识到了壁画之精美,也感慨于时间的无情。壁画也许有残破,但它早已升华为永恒、永传和永生。特别是96号洞窟那尊35.5米高的佛像,庄严而慈祥,或许早已以“无相之相”超脱于世俗束缚了吧。
走出洞窟,阳光炽热,映得三危山宛若一尊金佛在排列着的窟洞中窥见流淌的时光。我笑了,原来,它们,不,是他们,就在这里,一直都在。
莫高窟不是死去的遗迹,而是活着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