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锋
曾几何时,一张泛黄的硬板票,是无数人远行的起点,也是归途的凭证。如今,它或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或夹在日记本中,记录着离别与重逢,也承载着岁月的温度(相关报道详见本报9月6日04版)。从一笔一画手写票根,到硬板票上的油墨印记;从软纸票上的二维码,到磁介质票“滴”一声通过闸机,再到如今,连这张纸也逐渐淡出生活,被一张身份证、一个电子订单所取代。这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一段时代记忆与科技浪潮交织的缩影。
对许多人而言,纸质车票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仪式感的具象化。这些方寸纸片所承载的,远不止行程信息那么简单。检票员手中的剪子“咔嚓”一响,仿佛为旅程按下启动键。那时的出行充满仪式感:提前排队购票、小心翼翼保管车票、在站台上反复核对列车出发时间与车厢。21岁的唐悦佳特意打印纸质凭证,因为只有握在手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要去上学”的庄重时刻。这种情感需求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纸质车票作为一种物理存在,给予人们一种数字信息无法替代的实在感与纪念价值。
然而,时代的车轮从不因怀旧而停步。从手写票到硬板票,从软纸票到磁介质票,再到如今的电子客票,每一阶段都折射着技术革命的浪潮。硬板票上的检票印记,是人工时代的温暖烙印;软纸票上的二维码和身份证号,是数字化时代的最初讯号;磁介质票的“刷一下过闸”,则预示着效率革命的到来。而今,当我们手持身份证即可“一证通行”,科技已经彻底重塑了我们的出行体验。电子客票的全面推广,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绿色发展的理性选择。
从姚永民先生如数家珍的票根收藏,到年轻学子打印最后纪念的执着,我们对火车票的情感,本质上是对时代记忆的珍视。值得欣慰的是,科技进步并未完全抹去温度,车站仍可打印行程信息单,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体提供便利;电子发票系统让报销更高效,也减少了资源浪费。技术的演进,正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落点——既追求效率,也不忘关照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些变化记录着的,是中国从绿皮车的“哐当”声到高铁呼啸而过的飞跃,是从排队购票的漫长等待到指尖轻点完成订票的便捷,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的微观写照。
告别纸质车票,不是告别记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们的旅途故事。从纸质到电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类对连接的永恒追求,是对更好生活的持续向往。未来或许不再有纸质车票,但那些被车票串联起的故事——离乡求学、奔赴职场、探亲团圆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科技向前奔涌,而记忆,始终是回望时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