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9月18日

梁寿笙:台儿庄大捷中的柳州将星

梁寿笙(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人们已记不清梁寿笙曾是少将还是中将,却始终记得,他是柳州鹿寨人,是血战台儿庄的抗日将领,为抗敌耗尽一生。

1945年9月19日,39岁的梁寿笙在鹿寨中渡因肺癌病逝。他有幸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捷报,最终长眠于故乡。

他的逝去牵动各界,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送挽联致哀。如今中渡英山的墓碑上,“歼虏台庄留戎勋,云绕青山寄诗魂”等悼词仍可见,将他的一生与台儿庄大捷紧紧相连。

密电里的指挥思路和作战风格

“父亲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刚待几天,电报一到,就急着乘飞机返回战场。”今年87岁的梁鸿恩,对父亲的记忆大多停留在这些碎片化的场景里。在他眼中,父亲的“匆忙”是其童年里最深的印象。

梁寿笙的作战指挥,在史料中有具体的呈现。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指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说:“这里收录的两封密电,是梁寿笙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战场笔迹’,能清晰看到他的指挥思路。”

1938年3月18日的密电,记录了北线日军分两翼进犯的危急态势:左翼第5师团猛攻临沂,右翼第10师团懒谷支队攻滕县,第22集团军122师血战两昼夜,师长王铭章以下大部殉国。“密电里提到关麟征军、川军的调度,没有多余修饰,全是战事胶着时下的指令,这符合他‘务实’的作战风格。”陈铁生补充道。

同年4月9日的密电则转向反攻阶段:日军因桥断滞留机械化部队,我方部署破坏公路、追击残敌、袭扰济南等行动。“从防御调度到主动反攻,密电里的战术调整,印证了他‘机动运动战’的思路,这也是台儿庄战役能取胜的关键之一。”陈铁生解读道。而梁鸿恩此刻才真正理解:父亲当年匆匆离去后,是在战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家国安危出谋划策。

书香世家走出的热血青年

“父亲梁寿笙原名春华,1906年出生于鹿寨中渡。爷爷是清末秀才,还参加过同盟会,家里一直有读书报国的氛围。”梁鸿恩从长辈口中听过不少父亲早年的故事。在他的印象里,父亲虽是军人,却始终带着书卷气——这源于梁寿笙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梁恒义两任中渡县知事,家国情怀自幼便浸润着他。

1921年,梁寿笙从中渡两等小学毕业,考入广西省立第四中学(今柳州高中)。“他上学时总穿粗布唐装,同学叫他‘土仔’,但作文常被老师‘贴堂’。”梁鸿恩说,这份“简朴”与“好学”,后来成了父亲一生的底色。

他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1931年又考入位于南京的陆军大学。“他不是盲目参军,而是带着‘救国’的清醒认知,所以会不断深造,为后来的军事指挥打下基础。”在陈铁生看来,这样的经历并非偶然。

更让梁鸿恩骄傲的是,父亲途经镇南关时写的《过镇南关》,“倘得甲兵过十万,重将铜柱树人间。”诗句里的壮志,在陈铁生眼中,是梁寿笙“书生风骨”与“军人豪情”的融合,“他不是只会打仗的将领,更是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台儿庄战役的“幕后智囊”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共祭仪式,梁寿笙作为广西考察团成员参与其中。由毛泽东起草、林伯渠宣读的祭文,字里行间满是坚定的抗战呼吁与团结号召。“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清晰地传递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携手抵御外侮的强烈诉求。梁寿笙深受鼓舞,更坚定了誓死报国之心。

“父亲很少提台儿庄战役,但家里有三枚勋章,他说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不让我们随便碰。”梁鸿恩记得,父亲对勋章的珍视,远胜过自己的军衔。而这三枚勋章,正是梁寿笙在台儿庄战役后获颁的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胜利勋章、三等云麾勋章,可惜没能保存至今。

“台儿庄战役前,长官部有过激烈争论。”陈铁生梳理史料时发现,当时一派主张“凭工事持久防御”,梁寿笙却力主“机动运动战”。“他的判断很精准:国军装备、编制不完善,硬拼防御必吃亏,不如借兵力优势灵活打击,断日军联络。”这一战略,后来被证明是取胜的关键。

台儿庄战役中,梁寿笙全程协助李宗仁指挥,从兵力调度到战术部署,都渗透着他的思路。“4月6日晚上的全线夜袭,截断日军补给线,就是‘机动战’的典型应用。”陈铁生说,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提振了全国抗战士气,“而梁寿笙作为作战方案的核心制定者之一,其贡献不该被忽视。”

文韬武略与精神传承

军务之余,梁寿笙还潜心著述,编著有《大军作战之研究》《闪电战术》等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曾被列为当时陆军大学的教材,为培养抗战所需的中下级军官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他针对时弊,撰写了《掘土先生传》《齐子论人才》等论述,其中《齐子论人才》一文,将人才分为“有才而不奴”“有奴才”“奴而无才”三类,观点犀利,传诵一时。

“这些观点十分犀利,放到现在仍有意义,可见他不仅懂军事,更懂社会、懂人心。”陈铁生评价说。

1944年,梁寿笙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5年因肺癌病逝——短暂的39年人生,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虽不是战死沙场,却始终在为抗战操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要好好学习、爱国家,不沾烟酒赌。”如今,梁鸿恩仍清晰记得父亲的教诲,“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梁寿笙之孙梁诚坦陈:“爷爷始终是我心中的骄傲,国难当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挺身而出。这也是我心中的信念。”

鹿寨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也表示,梁寿笙是鹿寨县的骄傲,他的事迹是鹿寨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一直在挖掘、整理他的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抗日英雄,“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梁寿笙在抗战烽火中留下的智慧与担当,从未因岁月褪色。从传承给家人的教诲到史册上的铭记,他的精神已成为民族抗战的一部分。

--> 2025-09-18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53085.html 1 梁寿笙:台儿庄大捷中的柳州将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