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帅君
“本想省点钱,结果花600元买了个教训!”近日,市民钟女士向“柳报维权哥”(微信号:lzwbwq)吐槽,她在张公岭旧家具临时摊位入手的二手双开门冰箱,仅用两周就“罢工”不制冷了。如今商家在微信拉黑她并彻底失联。
消费者遭遇:
二手冰箱漏氟,商家失联
8月3日,刚搬入出租房的钟女士为凑齐家电,在张公岭一家临时摊位闲逛时,被一款三星双开门冰箱吸引——外观成色尚可,且摊位上只有这一台,商家一口价600元,她没犹豫便付钱搬回家了。
可没想到,使用刚满两周,冰箱就突然“罢工”,冷藏区食材接连变质。她急忙找维修师傅上门,检查结果让她心凉半截:冰箱氟利昂已全部泄漏,且管道存在暗漏问题。“就算现在充氟,顶多撑20天还会漏光。”维修师傅如是说,并给她算了笔账:充一次氟要300元到400元,反复维修的钱没多久就能买台全新小冰箱。
“商家肯定早知道有问题!”钟女士越想越气,赶紧在微信联系商家,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拨打商家电话也无人接听。从满心欢喜到维权无门,她只能无奈叹道:“这600元算是买了个深刻教训。”
市场乱象:
翻新外壳、虚标年限频发,购买二手家电维权难
钟女士的经历,正是部分二手家电市场乱象的缩影。
记者采访获悉,随着租房群体、节俭型消费者对二手家电的需求上升,部分商家趁机钻空子,乱象愈演愈烈。
柳北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透露,二手家电商家常见套路包括:将故障家电“换皮”翻新,比如给老化冰箱换个新外壳、给故障洗衣机换套按键,掩盖内部零件磨损情况;虚报使用年限,把用了七八年的“超龄机”说成“只用了两年”;更关键的是,二手家电大多没有售后保障,消费者购买后如果发现问题,要么被商家“踢皮球”,要么找不到人负责,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市场监管部门:
三招避开二手家电消费“雷区”
针对二手家电消费痛点,柳北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梳理出三大避“坑”要点,帮消费者降低风险——
选对渠道,远离“三无”陷阱。优先选择正规二手家电市场、有固定门店且能提供售后承诺的商家;坚决不买流动摊贩即无固定门店、无营业执照、无联系方式的“三无”商家的产品,避免像钟女士一样遭遇“买完就失联”。
现场验机,别图省事留隐患。买前务必仔细查看外观有无明显磕碰、螺丝是否有拆卸痕迹(防翻新);查机身标签,记下型号、生产日期,可当场用手机查品牌官网,确认不是已淘汰的超龄机型;最重要的是通电测试,看运行情况、听运行噪音,确保功能正常再付款。
定好售后,留存证据好维权。虽然二手家电没有国家统一“三包”,但也要和卖家约定售后,比如“3个月内非人为故障可免费维修”“7天内坏了可退换”等,最好写在收据上或保留聊天记录;同时索要购买凭证,能要到原机发票、保修卡更好,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关键依据。
为此,市场监管部门特别提醒,消费者购买二手家电时,千万别被低价冲昏头脑,忽视对商家资质、家电质量的核查。一旦遇到质量问题,先和商家协商;同时,消费者也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