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箭盘山小学2020级(7)班 陈咏妍
阳光宛如丝丝缕缕的金纱,轻柔地透过那扇有些斑驳的窗子,洒落在略显破旧的屋子里,给灰暗的地面晕染出几抹温暖的金黄。我在这满是岁月痕迹的空间里,悉心整理着每一处角落。
整理到一半时,一个被灰尘覆盖的物件闯入了我的眼帘。凑近一看,原来是个针线盒。我满心好奇,小心翼翼地将它捧了出来。轻轻拂去那一层厚厚的灰尘,这才看清,木质的盒子早已陈旧黯淡,边角处磨损得厉害,像是被时光的利齿反复啃噬过。打开针线盒,一股陈旧却又无比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那是时光沉淀的气息。盒内,针线、顶针、纽扣等物件横七竖八地摆放着,看似杂乱无章,却又仿佛遵循着独特的秩序。刹那间,我的思绪被拉回了与外婆相处的那段时光。
夏日的夜晚闷热难耐,知了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着,黑暗的夜色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院子里,外婆悠闲地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摇椅上,手中轻摇着蒲扇驱赶蚊虫。每当我衣服破了,她便会熟练地戴上那副黑框老花镜,不紧不慢地走到屋内,从她视若珍宝的针线盒里挑选出合适的线和针,然后稳稳地坐在那张旧藤椅上开始缝补。外婆粗糙的手指布满了老茧,可当它们拿起针线时,却变得异常灵活,上下翻飞间,针线就像灵动的小精灵,在布料间穿梭自如。她一边缝补,一边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月光如水,洒在她布满皱纹却满是温柔的脸上,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满是温暖与安宁。
外婆经常回忆起她年轻时,物资极度匮乏,买布做衣都是件奢侈的事。针线盒就是她的宝贝,里面的每一根线、每一块布都来之不易。每次买线,她都要精打细算,反复比对价格和质量;每一块碎布,她都视若珍宝,小心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靠着这个针线盒,外婆为一家人缝补破旧的衣物,在新年时为孩子们精心制作新衣。那些新衣或许款式简单、布料普通,但穿在身上,满是家的温暖。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商场里的衣物琳琅满目,各种款式应有尽有,人们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依赖手工缝补了。但外婆依旧习惯用她的针线盒,偶尔还会帮邻里修补物件。有一次,社区组织旧物展览,外婆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她的针线盒。展览那天,这个毫不起眼的针线盒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老人们围在旁边,眼中满是怀念,纷纷说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孩子们则满脸好奇,凑上前仔细打量。
如今外婆年纪大了,眼睛变得浑浊,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熟练地穿针引线了。但她心中始终有个执念,她不想让这门陪伴了她大半生的技艺被岁月尘封、被人们遗忘。于是,她开始积极地向社区里的年轻人传授缝补技巧,她常说:“这不仅仅是缝补衣服,这是老一辈人的智慧,是我们生活的记忆,不能丢。”这个小小的针线盒,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