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川中学,下课铃响,初三(5)班的学生们意犹未尽,簇拥着26岁的罗棋培老师,一路追问到办公室——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校园里动人的日常。
两年前,罗棋培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她已成为毕业班学生的“知心姐姐”。这位从贵州走出来的姑娘,用两年的时间,在另一片侗乡的土地上,为孩子们悄悄架起了一座语言与信心的桥梁。
一个关于“返乡”的决定
2023年5月,即将大学毕业的贵州姑娘罗棋培在众多的招聘信息里,一眼看到了“中央特岗教师计划”,于是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
报考哪里合适呢?选岗时,罗棋培查阅广西地图,觉得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格外亲切,这座湘桂黔交界的侗乡,是她除了贵州黎平肇兴侗寨,记忆里最深刻的侗乡地名。
满怀对三尺讲台的热情,她背上行囊来到三江考试,如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让她暖心的是,到岗后领导时时关心她:“住得惯吗?”“饭菜合口味吗?”同事们热情地拉她回家,穿侗衣、喝油茶、话家常……“这里更像我在广西的‘家’。”罗棋培笑着说。
让学生从“不敢开口”到拿市级比赛二等奖
江川中学成立于2021年,学生主要是易地搬迁家庭的子女,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由于地域和资源的限制,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当罗棋培满怀激情地用全英文授课时,台下回应她的,是沉默和躲闪的眼神。她意识到,学英语对这些成长于侗寨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没关系,我们说普通话也带着乡音,这说明我们不忘本。”罗棋培换了一种方式,用带着鼓励的笑容告诉学生,“能开口,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为了让同学们敢开口讲英语,罗棋培开始“改造”课堂,把枯燥的早读变成了英语情景小剧场,把复杂的语法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把背单词融入侗乡的生活场景……
在一次次练习中,学生们的成长悄然发生。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主动用英语展现自己,表达时会配合手势,还能互相交流想法。
杨佳莹同学的转变最为典型。这个起初连字母都认不全的女孩,在罗棋培一次次的课后“开小灶”陪伴下,从不敢抬头逐渐变得敢于大声朗读。午后的教室、黄昏的走廊、周末的视频连线,都成了她向老师学习英语的“秘密基地”。半年后,杨佳莹不仅能流利背诵课文,还在2024年代表学校参加县级英语演讲比赛,荣获三等奖。
2024年柳州市中学生英语口语才艺表演比赛前夕,同学们压力很大。罗棋培带着学生们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台阶”,组织互助学习小组,每次模拟演练后,都逐字逐句地帮学生打磨细节。最终,团队荣获市级比赛二等奖。
这些奖项,见证的不仅是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更是一群山里娃冲破内心藩篱、自信绽放的表现。
耐心引导更好成长
如今,罗棋培的办公室总是很热闹,常常有学生跑来问问题、聊心事。“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罗棋培说,要对学生有耐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再选一次,我还会来。”作为一名英语特岗教师,罗棋培深知英语教育在偏远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她愿尽自己之力,贡献于侗乡教育,等待每一朵花迎来自己的花期。 (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