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鹿
不赶“特种兵”式的行程,而是择一处民宿享受悠然自得;不买现成工艺品,偏要亲手捏陶、作画;不下馆子,却在青云民生市场用50元安排晚餐的“三菜一汤”……这些场景,正是我市体验式消费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详见10月13日、16日本报04版报道《满足“城市的胃” 走进“生活的心”》《你看,消费者的需求悄悄在改变》)。
从“买商品”转向“买体验”,体现的是消费观念的变化,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人们更乐于追求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工作生活的节奏越快,回归自然、追寻本真的愿望就越强烈;社交媒体越发达,一条视频、一篇攻略点燃一场消费热潮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因素,共同掀起了体验式消费的新风。
今年全国两会,“新型消费”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而体验式消费正是“新型消费”的实践之一,正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着力点。让体验式消费在我市“叫好又叫座”,成为消费新引擎,需在深度和温度上做文章。
以文化为魂,让体验有深度。柳州有“一台车、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一宗师、一歌仙”等城市名片,关键在于为它们创设更鲜活的消费场景。比如,可推动“工业+旅游”深度融合,在一些热门打卡点开发以“柳州智造”为主题的沉浸式工坊,让市民、游客能动手组装一台迷你“柳产”模型,将工业硬实力转化为可触摸、可带回家的记忆;可推动“螺蛳粉+体验”创意联动,支持柳州螺蛳粉企业、门店等开设“溯源体验店”,让大家不仅能品尝柳州螺蛳粉,更能体验螺蛳粉全产业链制作;可推动“山歌+场景”活化传承,在相关公园设置小型、互动性的扫码点唱与对歌擂台,让唱山歌成为可参与、可传播的动态体验。如此,才能形成“文化挖掘—产品转化—体验升级”的良性循环,让市民、游客在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柳州味”。
以服务为本,让体验有温度。硬件是基础,要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尤其在各大热门景区、打卡点及消费场所,要完善多语种指引、无障碍设施及清晰的消费投诉渠道等配套;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更多博物馆、文创园探索“虚拟展厅+实体体验”“线上引流+线下消费”模式,精准吸引研学团队和年轻消费群体。服务是关键,针对餐饮、住宿、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全员服务技能及柳州文化故事培训,让每名服务人员都能成为热爱柳州、推广柳州的移动城市名片;鼓励商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未来,柳州的体验式消费若能紧紧抓住“文化”这个独一无二的魂,做实“服务”这个温暖人心的本,定能形成持久吸引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