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好好
通讯员 吴漩漩 林彭家豪
晚报讯 20日,城中区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涉螺蛳粉企业担保纠纷。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院秉持柔性司法理念,精准施策破解企业困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市民高女士是鱼峰区“螺蛳酱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名下两家螺蛳粉生产企业因一笔涉200余万元的担保纠纷而被封了账户。为了解决这个经营危机,她成功从外地引入某知名集团的战略融资,但是因查封未解除,融资款无法划转。而这时,没钱采购、原材料库存告急、员工工资停发……一系列紧迫性的问题接踵而来。
在受理这起案件时,承办法官认为高女士掌握的“螺蛳酱制作技艺”具有竞争力且值得保护,如果按照以往机械式的判决,很可能会让非遗传承断档,更有可能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很可能会出现被告被封账户没法接受融资投入生产、原告很可能得不回200万元的结果。
于是法官邀请双方进行调解,围绕“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这一焦点,将一起调解会变为解困研讨会。
经过多轮专业调解,法官敏锐地捕捉到双方诉求的平衡点,结合法律分析和诚恳的沟通促成相互谅解。原告方最终同意解除对高女士名下两家螺蛳粉企业账户的查封,使融资款得以划转并迅速投入生产;高女士也承诺按照分期方案履行还款义务。一场原本可能“双输”的纠纷,在司法的柔性介入下实现了“双赢”。这场纠纷的化解,成为司法护航实体经济的生动样本。

